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TAD的测量方法,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尖顶距(TAD)值与InterTan拉力螺钉切出的关系。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6月到2012年6月125例行InterTan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五个组A、B、C、D、E,每组25例患者,在术后、术后6周、术后12周、术后24周及术后36周分别应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其TAD值。排除标准:除外股骨颈骨折及转子下骨折行InterTan固定的病例。第一种方法:把拉力钉和加压钉作为一个整体,测量这两个钉交合时中轴线上的顶点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TADCS(A)。第二种方法:以InterTan的中轴线与拉力钉顶点和加压钉顶点连线的交点为InterTan的顶点B,连接该顶点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TADCS(B)。第三种方法:自拉力钉的顶点和加压钉顶点连线的中点向InterTan的中轴线作一垂线,两条线的交点,定位InterTan的顶点C,由顶点C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TADCS(C)。第四种方法:以拉力钉顶点和加压钉顶点连线的中点为InterTan的顶点D,由该点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TADCS(D)。第五种方法:以拉力钉的顶点作为InterTan的顶点E,由该点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TADLS(E)。测得TADCS(A)、TADCS(B)、TADCS(C)、TADCS(D)、TADLS(E)的均值,运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分别进行对比。以测得的TAD平均值为界分为A、B两组,统计切出组与未切出组的TAD平均值采用t检验,比较InterTan拉力螺钉的切出情况。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A、B、C、D、E组术后测得的TAD值由SPSS17.0进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得F=1.64(P>0.05),五组数据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同理术后6周F=1.86(P>0.05),术后12周F=2.33(P>0.05),术后24周F=1.95(P>0.05),术后36周F=2.09(>0.05)。由统计学可以看出五种方法测得的TAD无明显差异性。以测得的TAD平均值TAD=23mm为界分为两组,即A组(TAD>23mm)92例和B组(TAD<23mm)33例,3例拉力螺钉切出的患者均发生在TAD>23mm组,其中TAD>25mm有2例(分别为26.0mm、28.1mm),TAD>30mm有1例(30.3mm)。伴随TAD值的增大,拉力螺钉切出的风险越高,InterTan拉力螺钉切出与未切出的TA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结论:TAD影响InterTan拉力螺钉的切出,且当TAD>23mm时,随着TAD值的增加,其穿出股骨头的几率越大。测量TADLS(E)(即拉力螺钉顶点到股骨头顶点的距离)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评定Intertan的TAD,其与其他四种方法InterTan的TAD:TADCS(A)、TADCS(B)、TADCS(C)、TADCS(D)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性。故临床上可以直接测量TADLS(E)来预测InterTan的切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