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结合医联体慢病管理信息共享的现状,构建医联体医生信息共享行为研究模型,实证检验慢病管理的任务特征与信息系统的技术特征之间的匹配程度及其对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影响医生慢病信息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改善医联体信息共享提供实证依据。 1.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变量分析。 2.医联体医生信息共享行为模型的建立与变量内容的界定。 3.分析医联体慢病信息共享背景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和任务技术匹配对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 4.不同医生之间对信息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 5.改善医联体慢病信息共享的对策建议。 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查阅并收集国内外关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信息系统使用和信息共享行为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梳理并总结国内外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模型的研究变量和测量维度,构建医联体医生慢病信息共享行为研究模型,结合深入访谈结果了解医联体慢病信息共享现状并修改问卷。基于问卷调查收回的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回收样本的基本结构及分布特性;运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医生对医联体内慢病信息的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是否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每周慢病管理系统使用时间的不同而存在显著性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任务技术匹配、信息共享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及效应大小。 结果: 1.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变量分析。在了解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提出与演变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在工作领域、非工作领域、卫生信息领域的主要变量和测量维度,将研究变量选定为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任务技术匹配和信息共享行为。 2.医联体医生信息共享行为模型的建立与变量内容的界定。构建理论模型、定义模型中的研究变量并提出本研究的三个假设。 3.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通过预调研(小规模访谈和小规模样本前测)的结果,最终确定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信息共享行为均由2个维度、6个问项测量,任务技术匹配由5个维度、15个问项测量,形成正式问卷并大规模发放。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不同年龄、教育背景、慢病管理系统使用时间的医生在医联体内慢病信息的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任务特征→任务技术匹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87,t检验值为6.306,并且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1成立;“技术特征→任务技术匹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11,t检验值为3.460,并且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2成立;“任务技术匹配→信息共享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14,t检验值为4.547,并且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假设3成立。 结论: 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任务特征、技术特征、任务技术匹配和信息共享行为的测量维度。 2.不同医生之间对信息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在年龄、教育背景、每周慢病管理系统使用时间三个方面。 3.医联体背景下,慢病管理的任务特征与慢病管理系统的技术特征均对任务技术匹配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特征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大于任务特征的影响。 4.医生对使用的慢病管理系统的任务技术匹配程度的感知正向显著地影响其信息共享行为。 建议: 1.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任务技术匹配水平。 2.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3.制定信息标准,实现医疗数据整合与共享。 4.加强医生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