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正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理想道德主题,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之中,可以说,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追求社会公正的历史。从古至今,中西方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对社会公正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构建和孜孜不倦的实践探索,为当今社会公正理论的完善和社会公正的具体实现提供了成果基础和重要借鉴。当前,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社会公正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道德难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尝试在伦理学宏观研究视角的基础上,从道德需要的角度对社会公正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探讨实现社会公正的新思路。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研究,首先从社会公正与道德需要的关系出发,两者的内在联系是将社会公正置于道德需要的视阈中进行研究的依据,即本文视角创新的依据。对道德需要的界定和社会公正内涵的把握是厘清道德需要与社会公正关系的提前,在此基础上,从道德需要的社会公正诉求以及社会公正的道德需要向度两个方面,对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详细阐发,为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内在依据和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对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的具体阐述。该部分是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理论的集中论述,是全文的理论核心。结合道德需要的特点,归纳和演绎出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即重义务表征、成果稳定性和范围广泛性。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是存在内在联系的,不能离开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孤立地、抽象地概括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基于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并结合道德需要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和演绎出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即坚持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坚持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统一,坚持自由选择与平等对待的统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对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理论的阐释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理论说服力,为后文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作为理论的实践运用,对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具体实现进行了探讨,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任何源于实践的理论成果,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理论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具体的和基于实践经验的,同样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该部分将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实现进行了具体化,探讨当前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首先,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围绕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对我国社会公正实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为提高社会公正实现对策的针对性作准备。其次,基于道德需要视阈中社会公正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公正实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总结了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方法论原则,即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结合、坚持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相结合、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相结合、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方法论指导。最后,以道德需要视阈中的社会公正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问题及成因,以及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道德需要视阈中我国社会公正实现的具体对策,主要有: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环境保障;完善道德赏罚机制,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制度支撑;加强社会公正教育,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实践主体;注重个体道德自律,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