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语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l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俗语义是王德春教授在前苏联学者“语言国俗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国俗语义学的研究核心。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英汉两种语言中语义间的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痕迹。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并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世界各族人民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观察、驯化和使用创造了丰富的动物词汇和形象的比喻。这些动物词汇积淀着特有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动物文化,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作为两种非常发达的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动物词汇,都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信息。然而国俗语义通常是内隐的,是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离开了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是难以理解的。 本文以王德春教授提出的国俗语义理论为基础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国俗语义耦合、平行、空缺和冲突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为英汉动物词语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和传达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了英汉动物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分析对翻译、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其他文献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传统的“忠实”与“对等”的翻译观严重压制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翻译研
长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相反,弥尔顿笔下的上帝却备受冷落。他时不时受到人们的误读或抨击,许多评论家认
在中国的日语教育领域,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要让学习者根据场面、关系来贴切地运用好日语复杂的对称词,这可以说是一个难点。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日中对称表现异同点的研究几乎只局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合而为一的典范。诗歌翻译,历来是中外翻译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拟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
如今,随着具有文化特色的英文广告大量地涌入中国,以文化视角来审视和设计广告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广告撰写人亟待具备的重要素质。海外广告撰写人要设计出符合中国口味的广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将会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委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委婉语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
在汉语语言学中,把“上、下、左、右、南、北、东、西”等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词”。而在日语语言学中,则一般将此类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語」。笔者为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