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合并糖尿病52例临床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ing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通过对比伴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听力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研究糖尿病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①一般资料: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时的发病时间均在1个月内。②分组信息:实验组为突发性耳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共52例,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37~80岁,其中患病左耳24例,右耳18例,双耳同时发病10例,总计患耳62耳。均为既往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糖控制差。对照组为无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7~75岁,其中患病左耳23例,右耳24例,双耳同时发病3例,总计患耳53耳。③诊断依据:所有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治和治疗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两组病例于治疗前均已进行纯音听阈测定、DPOA、ABR、内耳MRI等检查,结合患者病史及以上检查予以明确诊断、排除蜗后病变。④治疗:两组患者均予综合治疗,包括加强休息、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治疗,辅以高压氧、中医针灸等治疗,同时糖尿病组予降血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以10天为一个疗程,10天后复查纯音听阈。⑤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患侧耳、突发性耳聋的分型、听力下降程度、治疗前各个频率听力情况、治疗后各个频率听力恢复情况、疗效、血糖值与听力及疗效的相关性等数值变量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  ①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及患侧耳别无统计学差别。实验组中双耳同时发病比例较对照组高,但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中全聋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中多,两组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1)。且实验组中以极重度听力障碍最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5,P<0.05)。③实验组各个频率的平均听阈均较对照组高,在1k、2kHz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k、8kHz两组听阈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④实验组血糖控制较差且伴有空腹血糖上升的患者,各频率受损听阈均大致呈上升趋势。两者呈中度正相关(0.50.05)。且发病时血糖水平与治疗后的听力恢复无相关性(r<0.3且P>0.05)。  结论:  1.糖尿病可加重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尤其是高频听力,且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听力损失更加严重。  2.糖尿病状态可影响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患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总体疗效较差。但高频听力的恢复与其发病时的听力水平有关,与是否罹患糖尿病无明显关联、与发病时的血糖水平高低无关。
其他文献
一、大学生悲观心理的具体表现    1.中心地位的失落  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进入高等学府的,当然不是弱者。高中阶段,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中心,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无形中产生了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各地的佼佼者荟萃一堂,很多人,特别是来自农村或小市镇的同学常常觉得见识浅薄、没有特长;还有一些男同学因为身材矮小、女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表现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看是好的。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广泛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不可否认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育人意识差  很多教师长期以来把教师
有效教师,概括地说,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师。学校渴求有效教师,因为教师的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影响着其发展。学生更是期望能够幸运地遇上优秀老师,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家长往往不惜重金,各显神通,希望把自己的宝贝送到重点学校,名校,以有望得到名师的栽培。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与教育领域内的任何其他主题相比,对优秀教学的定义、鉴别、测量得到了更频繁的讨
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人文素质是在科学文化素质之外的一种素质,认为道德修养、修改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都属于人文素质。[1]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精神和谐、胸襟宽广、情操高尚、人格健全,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和谐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和谐教育既指和谐的教育,又指以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教育,也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和谐教育着力追求教育诸要素的整体协调,“五育”的综合渗透,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生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培养和谐的人。要实现和谐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