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中心型肥胖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高趋势,且中心型肥胖对健康危害非常广泛,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腰围是判断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标,国际上针对判断中心型肥胖的腰围切点值的探讨和争论很多,依疾病、人群的不同而不同,造成中心型肥胖流行趋势判断困难。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腰围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上,而针对腰围分布的变化及影响其分布变化的社会人口因素的研究则很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1993-2011年中国9省区18-65岁成人腰围分布的变化趋势和中心型肥胖的流行趋势,以及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对不同分位水平腰围分布变化的影响。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对象分位两类。第一类为横断面数据比较,研究对象为9省区1993-2011年间至少参加一次调查的居民。采用LMS曲线拟合技术描述了18-65岁成年居民腰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心型肥胖流行趋势做了描述。第二类纵向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为1993-2011年至少参加两次调查的18-65岁成年居民。采用纵向分位数回归技术建立腰围分布的时间趋势模型,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993-2011年,中国9省区18-65岁成人腰围分布曲线逐渐变宽,峰值逐渐下降,同时曲线逐渐右移,腰围整体水平增高,处于较高腰围水平的人所占比例增加。这种变化在1993至2004年幅度较大,2004至2011年幅度较小。男性腰围增长幅度大于女性。从腰围分布的角度而言,无论选用何值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腰围切点,该人群中心型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布的15、50、85百分位腰围水平都呈现增高趋势。男性各年龄段腰围增高水平普遍高于女性。男性30岁以上人群1993-2011年间腰围增加幅度比30岁以下人群的腰围增加幅度大。女性40岁以上人群在2004-2011年间腰围增加幅度比40岁之前大。男性和女性都是腰围分布的百分位越高,腰围的增加幅度越大。女性腰围随年龄增长的幅度大于男性。男性在18-30岁之间腰围水平增加最快,到50之后呈下降趋势。女性25-50岁之间腰围水平增加最快。1993-2011年间该人群中心型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93年到2011年,男性和女性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从10.9%和22.3%增加到35.7%和38.4%。男性中心型肥胖前期率及中心型肥胖率增幅均大于女性。46-65岁人群中心型肥胖率均高,但18-45岁人群增长速度快。男性中心型肥胖率随着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增高逐渐增高。女性中心型肥胖率随着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的增高逐渐降低,女性低收入人群增长最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低教育水平、低城市化地区相对高教育水平、高城市化地区中心型肥胖率增长速度快,值得关注。1993-2011年间,在BMI判定为体重正常甚至是体重过低的人群中也有中心型肥胖的发生。男性和女性BMI<24kg/m2人群2011年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11.0%和17.9%。男性BMI判定为超重者中约1/3-2/3为中心型肥胖,BMI判定为肥胖者中约80%以上伴有中心型肥胖。女性则比男性更高。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合并来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MI超重者约有4/5以上存在腰围异常。不同BMI水平人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城市化水平高低,体重正常人群中心.型肥胖率呈升高趋势。从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来看,低、中城市化水平地区比高城市化水平地区中心型肥胖前期率及中心型肥胖率高。腰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家庭及社区因素影响较小。年龄、受教育程度、BMI、社区城市化指数为男性腰围分布的时间趋势的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为保护性因素。对于男性腰围高分位而言,年龄、BMI、受教育程度、社区城市化指数为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为保护性因素。年龄、BMI为女性腰围分布的时间趋势的危险因素,对女性腰围分布高分位处也是一样,受教育程度、身体活动、闲暇时静坐活动时间和家庭年人均收入对女性腰围高分位处为保护性因素。结论1993-2011年间,我国9省区18-65岁成年居民腰围和中心型肥胖水平呈增高趋势。腰围分布受个人、家庭、社区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较大,主要为年龄、受教育程度、BMI、身体活动。家庭和社区因素对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布高百分位都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方向相反。鼓励人群增加身体活动,降低BMI水平,将城市化进程与公共卫生政策相结合能够对腰围过快增长起到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