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内蒙古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农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根据国家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内蒙古农业耕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位居第十。本文拟对内蒙古农业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其内在的因素,为对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构安排如下: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一些与本文写作相关的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因素,最后介绍了三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即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本文所选取的方法主要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指数方法。接下来的部分,即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收集了内蒙古2001年—2015年间的各项数据,首先从时空和空间上分别对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分解测算,最终的结果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其次,通过收敛性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时空和空间的对比分析,具体展开分析了各盟市农业全要素的变化规律。最后,测算的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影响内蒙古农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具体测算了每项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多少、是正是负,拟为后文提出对策作参考。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在15年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近几年开始有平缓发展迹象,内蒙古各地技术发展趋于相同态势,说明各地技术差异在缩小,技术进步的提高是带动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技术效率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率的提升,这也是制约内蒙古农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本文最后针对于实证研究得出的这一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希望针对规模效率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