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微生物方法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以及利血平增敏氟喹诺酮类药物效果,最低检测限降低的程度,本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短小芽孢杆(CMCC(B)63202);大肠杆菌(CMCC(B)441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藤黄微球菌(CMCC(B)10240)五种菌为工作菌,建立了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残留的微生物法检测研究,并用利血平增敏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研究。1.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微生物学方法的建立1.1最适菌层浓度和培养基pH值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菌层浓度和不同培养基pH值时三种抗生素对五种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及清晰度来确定最适菌层浓度和培养基pH值。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35%(5×10~6CFU/ml)、短小芽孢杆菌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4%(6×10~6CFU/ml)、大肠杆菌菌悬液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2%(12×10~5CFU/ml)、枯草芽孢杆菌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2%(6×10~5CFU/ml),藤黄微球菌的最适添加浓度为0.8%(12×10~5CFU/ml)以及培养基最适pH值为6.5时可产生直径最大、边缘光滑、完整、清晰的抑菌圈。1.2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标准曲线本研究分别制备了三种药物对五种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各对照品于不同时间分别制备五组工作曲线,其斜率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表明其变异程度小、重复性好。对各对照品的五组工作曲线各浓度抑菌圈直径的校正值求平均值,并以此绘制标准曲线,抑菌圈直径与药物浓度的对数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1.3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最低检测限的测定本研究根据所添加药物浓度可产生直径大于10mm的、明显的、清晰的抑菌圈为标准来确定最低检测限。结果表明:同一药物在不同菌种条件下,最低检测限各有不同,恩诺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063-0.13μg/ml之间、环丙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25-2.0μg/ml之间、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5-1.0μg/ml之间。2.利血平混合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增敏法的研究2.1利血平混合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标准曲线的制备结果表明:各混合液于不同时间分别制备五组工作曲线,其斜率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表明其变异程度小、重复性好。对各混合液的五组工作曲线各浓度抑菌圈直径的校正值求平均值,并以此绘制标准曲线,抑菌圈直径与药物浓度的对数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2.2利血平混合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最低检测限的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药物在不同菌种条件下,最低检测限各有不同,利血平混合恩诺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0078-0.016μg/ml之间、利血平混合环丙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010-0.063μg/ml之间、利血平混合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检测限分布在0.016-0.13μg/ml之间。上述研究表明,本研究建立了利血平增敏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RSD在10%以内;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以及左氧氟沙星在利血平的增敏作用下,其最低检测限分别下降6-10倍,有效的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检出率、提高微生物检测法的灵敏度,为初筛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