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对镉、汞、铅、砷、铬等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作了探讨,涉及重金属向环境的输入、在水——土壤——植物——动物链中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影响与危害、控制重金属的排放、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环境。 目前,重金属污染仍很严重,全世界年排放量砷为47000t/a,汞为20000t/a,所以重金属污染仍是当今世界上备受重视的一个公害问题。 重金属排入环境后,有复杂的化学过程,形成多样化的形态或结构的污染物,如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或类金属离子可分为五种形态:①水溶态的;②弱代换剂可代换的;③强代换剂提取的;④次生矿物中的;⑤原生矿物中的。 重金属离子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间迁移转化,实质是重金属离子在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中的长期污染,它可在生物体内浓缩,并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如汞从水体到无脊椎动物体内的浓缩放大可达10万倍:对人类而言,甲基汞损害造成小脑性运动(肌肉运动)失调、视野缩小、发音困难三大主要特征损害,它还是胎毒物质和生殖毒物质。 可以利用重金属离子的各种化学特性,设计各种处理技术控制重金属的排放,并对重金属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如化学法、反渗透法、吸附法、蒸发浓缩法、电解法、电渗析法等都有成功运用,生物法处理无机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技术正在积极的研究和试用中。 微生物在控制与治理重金属污染方面是有潜力的。①活性污泥可作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一种新选择,它可使共存系统中的生物免受后续输入的重金属的毒害。②浮游水生藻类和酵母菌等制成的干燥吸附剂都有较强的净化重金属离子的能力。③新型微生物材料——有效微生物——对汞废水的净化实验研究的阶段成果显示,汞对EM有毒性作用,EM对汞有耐受适应性(至少能耐受5mg/L Hg2+,并能在8d左右适应2.5mg/LHg2+,在2d左右适应1.25mg/LHg2+),这是发挥和进一步挖掘EM对重金属生物治进作用潜力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