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五年存活率不到10%,预后极差,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世界范围内食管癌死亡率排列第六位,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EC,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部分地区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诸省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食管癌发病率在各类肿瘤中高居首位,2006年第三次全国死亡回顾调查统计资料显示,EC的死亡率居肺癌、肝癌、胃癌之后的第四位,可见食管癌是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是人类DNA修复系统中最重要的直接修复酶,能修复一类重要的诱变剂及致癌物质-烷化剂对DNA序列的O~6-甲基鸟嘌呤的损伤,从而避免DNA烷基化损伤致突变的积累,降低肿瘤的易感性。随着人们对MGMT基因认识的不断加深,MGMT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新疆北部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食管癌发病率居各类肿瘤之首,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其中哈萨克族高达68.88/10万,新疆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人口流动性小,极少与外界通婚,遗传背景及生活方式较一致,因此,哈萨克族人群是食管癌分子流行病学与病因发病学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而MGMT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关联性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160例新疆哈萨克族研究对象分别为:51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55.96士9.59)岁,取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的食管癌病例,所有病例均经食管镜镜检、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血前均未经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109例非癌对照,平均年龄(50.90士11.16)岁,取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哈萨克族体检者,经诊断均为健康人。样品均为清晨、空腹外周血,用经典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方法:参考大量文献和http://snp500cancer.nci.nih.gov网站及http://www.ncbi.nlm.nih.gov/SNP网站,选取MGMT基因第三外显子Codon 84C>T(L84F)、Codon 53C>T(L53L),第五外显子Codon 143A>G(I143V),启动子区Promoter 135G>T、Promoter 485C>A,共五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160例新疆哈萨克族外周血样本(包括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109例非癌对照)的MGMT基因五个SNPs的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各个SNP基因型在食管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χ2和P值分别为:0.128,0.938;2.120,0.346;1.773,0.183;2.440,0.295;3.961,0.138);将杂合型和纯合突变型合并后与野生型在两组间的分布进行比较,Promoter 485C>A差异有显著性(χ2=3.845,P=0.050),Promoter 485C>A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经logistic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后,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8);五个SNPs联合分析,0突变等位基因和1-10突变等位基因在食管癌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1.6%(11/51)、78.4%(40/51) ,对照组分别为37.6%(41/109)、62.4%(68/109),两组间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4.078,P=0.043),以logistic模型计算,OR值为2.632 (95%CI:1.127-6.105),显示1-10突变等位基因患食管癌的风险是0突变等位基因的2.632倍;五个SNPs联合等位基因分布与年龄分层分析,在≦60岁的人群中,0突变等位基因和1-10突变等位基因在食管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5.756,P=0.016),以logistic模型计算,OR值为3.411 (95%CI:1.204-9.663),显示,在≦60岁的人群中,1-10突变等位基因患食管癌的风险是0突变等位基因的3.411倍。结论:MGMT基因Promoter 485C>A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相关,而其它四个SNPs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可能无显著关联;五个SNPs的联合作用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相关,突变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在≦60岁的人群中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