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柱矢状位平衡与脊柱退行性疾病及手术预后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退变性滑脱及先天性脊柱侧弯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在骨性增生疾病,尤其是颈椎,如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体后缘骨化增生(PVO)等疾病方面,仍少有研究。目的:探究颈椎骨性增生疾病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特点。为颈椎骨性增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发展以及手术决策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采取横断面对照研究。随机选取了 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因颈椎骨性增生病变入住齐鲁医院的患者134名,其中OPLL组患者58名,PVO组患者76名,对照组80名,共计214名。纳入标准:1.诊断明确;2.年龄35-71周岁;3.影像学资料包含术前自然状态颈椎侧位x线片,OPLL、PVO组还需包含术前颈椎间盘CT平扫、术前颈髓MRI平扫。排除标准:1.合并脊柱外伤或肿瘤;2.合并神经内科疾病;3.合并颈椎不稳定、颈椎滑脱;4.合并胸椎、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侧弯、脊柱骨折等疾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门诊就诊资料,记录年龄(岁)、性别、疾病类型、分型、病程(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胸椎入射角(TIA)°、胸1倾斜角(TlS)°、颈部倾斜角(NT)°、下颈椎曲度(c2-7cobb)°、上颈椎曲度(c0-2cobb)°、颈椎矢状位平衡(cSVA)mm。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结果:OPLL组年龄(均值57.67)显著大于PVO组(均值53.41)以及对照组(均值52.48)(p=0.001),而PVO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VO组 T1S(26.83±6.63)、c2-7cobb(11.08±8.68)小于对照组 TlS(29.62±7.30)、c2-7cobb(14.76±9.54)(P=0.014、p=0.013)。而 cSVA(19.69±12.96)大于对照组(15.61±8.97)(P=0.025)。PVO组内以性别、病变节段分组各变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脊髓型(M)患者TlS(28.63±6.60)、c2-7cobb(13.40±9.51)大于神经根型(R)T1S(24.82±6.14)c2-7cobb(8.50±6.90)(P=0.011、P=0.012),NT(53.25±5.87)、c0-2cobb(20.44±9.32)小于R型NT(57.57±6.6101)、c0-2cobb(26.25±8.91)(P=0.003、P=0.007),脊髓症状组 OPLL 病程(均值37.52)、c2-7cobb(18.90±9.22)显著大于神经根症状组OPLL患者病程(均值9.78)、c2-7cobb(12.99±7.93)(p=0.041)。不同病变节段颈椎矢状位参数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214例样本研究,分析不同组别颈椎矢状位参数特征关系,经严格统计学处理,认为:PVO患者与对照组颈椎矢状位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VO、OPLL患者中脊髓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矢状位参数也存在显著差异。脊髓症状组OPLL患者较神经根症状组相比显著经历了更长的病程。根据统计数据粗略描绘出的PVO颈椎形态推断,其发病可能与长期长时间维持低头、颈部前倾姿势有关。年龄可能是OPLL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神经根症状组OPLL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可能产生脊髓症状,较小的TlS、较大的c2-7cobb及cSVA与颈椎骨性增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要综合考虑,重建或尽可能维持患者远期的颈椎矢状位平衡,以取得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