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出现还不到10年时间,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媒体,其月活跃用户超过8亿,覆盖了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深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工作、娱乐,到教育和支付等无所不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虚拟人际交往形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行为。本文试图对微信社交其功能、特征、机制进行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讨论,试图提出既符合微信技术形态,又具有结构性的具体机制。首先对网络社交的概念、分类、相关研究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微信社交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并基于Citespace分析,以CNKI中的386篇和Web of Science中399篇研究性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对国内外有关微信以及同类社会网络媒体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西文献中对于微信及同类社会网络服务(SNS)相关研究在具体关注点上有所不同,但取向上有其内在一致性;总体来说,早期十分关注青年研究,近年来的则愈发重视虚拟人际交往的因素,但社会学范式下的研究并不突出,仍处于耕耘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推动力。本文对微信平台的基本社交形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微信社交与传统意义上的虚拟社交的比较,对微信社交的直观特征从高卷入性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在传统框架理论驱动下,本研究对微信情境中行动者对角色转换以及虚拟现实区分的感知提出了假设,可能多维度的深度卷入会从社会关系和心理认知等方面深度影响用户的社交行为。微信情境的高卷入性,使用者不断拓展其社交情境,从而可能对其日常生活中社交的方方面面产生持久的影响。与传统虚拟社交研究不同,本研究没有预设虚拟和现实的分解,本文在框架理论的路径下,把微信情境看作动态过程,提出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方法论。以行动者自身心理框架中的虚实区分为区分,并用微信社交中卷入性以统合多方面概念,建立了操作性的理论假设。之后,本研究用定量数据对之前框架理论驱动下得出的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试图结合量化方法以提供额外的支持。本研究进行了2次问卷调查,一共取得了1200多个有效样本。建立了卷入度和本社交评价等概念的实际测量,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在第二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之前建立的有关微信使用行为、心理卷入、虚实心理框架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其结果支持了之前提出的假设,即微信情境的卷入可能是对人们社交状况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微信情境下的虚拟社交的虚实融合特点可能促进了人们的社交。互联网的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随着微信爆发式发展,强烈冲击并重构社会人际关系,微信就像一个强大的引力中心,使庞大的人群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微信社交情境中。微信用户群体巨大且瞬息万变,社交群体及个体特征很难精准捕捉,是本文关键的研究瓶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真正到来,各种信息和数据会愈发实时精确,这将对社会学的研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