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通讯的雏形最先出现在19世纪晚期的上海报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闻通讯形态经历持续的演进变化,成为与消息、新闻评论并列的三大新闻文体。通讯写作也是历来新闻业务课题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通讯还是一种承担反映社会现实为重任的文体样式。通讯的产生发展与社会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通讯形态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特点。
当前新闻通讯形态演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通讯演变的过程?社会转型与文体演变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联?这些都是本研究着重回答的问题。在本文中,研究者将以新闻通讯为视角切口,将在社会转型理论框架下讨论当前通讯形态的具体表现,探究通讯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和深层动因,建立新闻业务演进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关联系。
经过对67篇通讯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通讯形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在内容体裁方面,通讯报道的主题可谓丰富多样。从经济、社会话题到政治体制变革,从教育文化到医疗体制,从科学技术到环境保护……通讯写作的主题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文章组织结构方面,通讯写作越来越脱离报告文学的樊篱,开始借鉴消息和评论写作的元素,逐渐向新闻写作靠拢,并形成独特、稳定的结构风格;最后,在文章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方面,通讯写作也呈现更加不拘一格的特色,多使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描摹事物,用间接引语、比喻、借喻、移情等修辞手段,表现人物性格,探讨社会问题。
在本文中,研究者还回顾了通讯从产生以来的历史进程。从通讯产生发展历程和功能演变可以发现,通讯文体演变与社会转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联: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伴随着通讯文体的演变。通讯文体的诞生,恰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起始阶段中进行的。而此后100多年的演进历史表明,每一次通讯形态的演进,都离不开社会大变革的宏观背景。在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和观念冲突使得新闻通讯呈现出多样态和不稳态的特点。通讯的监督功能重新得到发扬,成为舆论监督的“重镇”。
在社会转型的理论框架下,研究者对新闻通讯形态演进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一,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新闻通讯文体,其演变受到社会分化和价值取向多元的推动;第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为通讯形态的演进创造了可能性;第三,媒介产业化转型以及新闻价值取向的变迁为通讯文体变化提供了微观环境;第四,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通讯形态的演变带来契机和挑战。
从社会变迁视阈考量通讯形态演变可以发现,新闻实践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新闻文体兴衰往往反映出社会变动和时代风尚。时代和群体选择了一种文体,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感受世界、阐释世界的工具,这正是文体兴盛的缘由。而社会转型的环境分析也是新闻写作研究的基础。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理解新闻业务的发展和走向,以此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是可行的,并且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