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域,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登上历史舞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崛起于内蒙古东部潢水、土河流域的契丹民族,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后,终于在10世纪初建立起雄踞长城内外的辽王朝,并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建城池、立法度、创文字、兴手工,将北方草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舞台上也留下了赫赫声名。然而,这个王朝在中华大地纵横驰骋200余年后,却神秘地消逝了。零散、有限的文献记载难以使人全面了解其创造的辉煌伟业,只有通过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去探寻蕴含其中的历史信息。 内蒙古地区作为契丹民族的发祥地、辽王朝的京畿所在地及统治中心,保存有最丰富、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辽代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面貌,是契丹民族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对这些遗产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辽代历史与文化,以及辽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从辽代发展历史看,契丹族是一个开放、包容、善于学习并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建国前后,特别是获得燕云十六州以及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与中原接触密切,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加深。辽代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埋葬习俗从“死不墓”到“筑墓入殓”的发展等,都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本民族固有的一些传统和习俗被保留下来,成为契丹民族文化的象征。辽也注重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同西域及西方国家的接触与交往,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西方文化因素的出土文物,如体现印度文化因素的摩羯、迦陵频伽图案或纹饰,伊斯兰世界的玻璃器、受粟特文化影响的把杯等。所以,辽代物质文化遗产多带有明显的文化交流痕迹。城址和墓葬具有很强的二元文化特征,出土文物则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既有体现契丹民族风俗的独有器物,又有与中原及西方文化交流并受其影响的器物。 内蒙古辽代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有辽一代,包括整个蒙古高原、东北和燕云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长城也不再是民族之间的分界线。契丹人大规模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并在境内其它民族间广泛传播,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史料的缺乏使辽史研究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环。这种情况下,借助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是辽代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辽代在艺术方面也对祖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辽塔是中国佛塔发展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在建造过程中,既继承和吸收了唐、宋佛塔建筑艺术的精华,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辽墓壁画更被誉为“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最后闪光”,展现了辽王朝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北方草原画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辽代在医学、天文学及印刷术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已发现的“契丹女尸”、天文图、雕版佛经及手写经等都是辽代科技水平的体现。 内蒙古辽代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部分分布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旗县及农村、牧区,保护和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引起相关领域的重视,大多数当事者对所做的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和资料保存工作,致使这方面的资料少而分散。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有利于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目前的任务就是在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并进行合理利用,以彰显契丹民族文化遗产的特色及优势,发挥其在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