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2月,重庆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被中央批准为首个计划单列大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拉开了重庆20世纪80年代计划单列的序幕。计划单列是重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体制条件。重庆的计划单列不仅直接影响到重庆主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在计划单列中被划入重庆市的原属永川地区八县(渝西八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在回顾重庆20世纪80年代计划单列历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重庆在计划单列中针对渝西地区的永川、江津、璧山、合川、铜梁、潼南、大足、荣昌八县主要采取了六项举措,分别为:克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扩大区县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城乡物资交流与合作;利用资金技术人才支援各区县发展;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建成成渝高速公路和珞璜电厂来带动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举措使渝西八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也为重庆直辖和直辖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理论依托的角度上来讲,针对20世纪80年代重庆的计划单列体制,本文着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互适应的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论以及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20世纪80年代重庆的计划单列体制对渝西地区八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学两方面做了深入解读。20世纪80年代重庆计划单列对渝西地区八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启示我们在促进区县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要注重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采取适当政策;二要凝聚共识,注重改革方法上的创新;三要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建立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四要依托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经济发展,以此才能更好的谋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