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童话翻译多重价值体现的可能性研究——以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两中文译本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主义目的论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以翻译的“目的”为主要视角,重新定义了翻译的本质与评判翻译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翻译被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具有特定交际意图的行为活动,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这一行为的指导中心。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的过程以“目标”为导向,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标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同样具有一般文学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我国对外文童话的翻译从五四运动后逐渐确立了儿童本位、以服务儿童为目的的导向。大量针对童话翻译的研究更是立足于儿童视野,以适应儿童读者的期待为评判童话翻译质量的准绳。值得注意到的是,许多外文童话在语言、内容与思想上具有极大的美学艺术价值,翻译时仅仅考虑适应儿童的阅读与思维需要容易造成在引进外文童话时其艺术价值的流失。对童话翻译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儿童的视野进行。童话作为一种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体裁,同样吸引着不少成人阅读群体。这种成人阅读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外文童话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的存在,使得在翻译童话时保留原作的美学与文学艺术价值十分必要。目的论对童话翻译体现其美学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在翻译童话之前,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目标读者进行仔细的划分,将成人目标读者考虑在内,有利于童话翻译体现原文的美学价值。根据翻译童话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创造不同特色的童话译本,使得对童话的翻译不仅能体现童话服务儿童的基本价值,又能体现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美学艺术价值。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证实了童话翻译可以实现其基本的服务儿童的价值与其固有文学艺术价值的可能性。在目的论框架内,将“翻译童话”这一概念定义为一种“译者的有意图的行为”,这一行为包括“翻译童话的起因”、“翻译童话的过程”与“翻译童话的结果”。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童话翻译体现的多重价值是一种“果”,其“因”便在于翻译童话发起阶段对目标读者、翻译目的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翻译过程。  本文以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两中文译本为例——分别是林徽因的译本《夜莺与玫瑰》与巴金的译本《夜莺与蔷薇》——分析两译者在“翻译童话这一行为”中的始终因果关系。目的论对两个译本的不同做了一个恰当的解释,并论证了两个版本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巴金译本通俗简单,体现了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服务儿童的基本价值;林徽因译本文采斐然,体现了童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固有的美学艺术价值。对两个译本的评价不是考查哪个译本更加符合原文、与原文对等。考虑到两个译本在不同翻译目的的导向下,均满足了不同目标读者的心理期待,因此都是优秀的外文童话译本。
其他文献
近20年来.华裔文学作为非主流文学在美国当代文坛上异军突起,受到学术界,舆论界的广泛瞩目,以《女勇士》一炮走红的汤亭亭更是炙手可热,成为华裔文学的中坚力量.1976年成名作
美国中产阶级妇女在1870年到1920年这段时期的历史是美国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段时期出现了大多数19世纪美国人称之的“新女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美国人的生
埃德蒙·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坛的伟大先驱之一,享有“诗人之诗人”的美誉。本文以双性同体的神话传说和基督教原型以及传统的西方宇宙论为依据,从人性、神性及宇宙的和
本文对赵健秀《唐老亚》中历史与家园之追寻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了关于美籍华裔的两种刻板印象,即侦探陈查理和医生傅满洲。而唐老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