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评估,分析尿动力学的表现,对该类型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材料与方法:106例行TURP治疗BPH患者,年龄53~92岁,平均年龄63.2岁;下尿路症状史3~12年,均行肛门指检、PSA、B超、KUB+IVP及尿动力学检查。排除尿路感染及颅脑、脊髓等神经系统病史。BPH合并DM患者(47例)分为研究组(A组),单纯BPH患者(59例)分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的尿动力学检查情况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A组:平均年龄(64.71±7.23)岁,Qmax(5.1±2.3)ml/s,残余尿量(156±92)ml,IPSS评分(27.7±5.4)分;膀胱逼尿肌不稳定34例(72.3%),低顺应性膀胱14例(29.8%),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21例(44.7%);术后3~6个月疗效不满意8例(17.0%),其中排尿困难5例,尿失禁3例。B组:平均年龄(67.34±6.57)岁,Qmax(7.7±4.3)ml/s,残余尿量(159±91)ml,IPSS评分(19.1±4.3)分;膀胱逼尿肌不稳定35例(59.3%),低顺应性膀胱10例(16.9%),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16例(27.1%)。术后3~6个月疗效不满意3例(5.1%),其中排尿困难1例,尿失禁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BOO)。2.两组比较,I-PSS评分A组较B组高,最大尿流率A组较B组显著较低,疗效不满意者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平均年龄及残余尿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两组的尿动力学检查比较,A组中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低顺应性膀胱、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例数要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QMax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低,而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低顺应性膀胱及逼尿肌功能受损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为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糖尿病加重了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