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如何有效刺激消费成为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之间为了经济增长的竞争,使得大量的财政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涉及民众生活的公共服务供给则略显不足。在基础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民众并没有很好的激励去进行大量的消费;于此同时,基础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的供给不平等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由于事权的划分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比较模糊,加上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和激励制度,地方政府缺少足够的动机去提供足量基础地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由此也带来了地方公共部门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妥善解决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使我们从制度的角度挖掘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不足,进而实现自上而下的改善;有利于我们反思政府治理模式,实行更加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和绩效考核方法;有利于缓解目前国内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状态,更好地实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诉求。本文以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2004-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并通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公共物品供给的差异。研究发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由于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加上政府激励模式的不完善,财政分权阻碍了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主要集中与教育、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转移支付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态。要改变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还需要对财政分权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完善。文章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总结之前学者的观点并加以评述;第三章简述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第四章为理论分析,从理论角度探讨财政分权及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财政分权及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影响的结果,并比较地区之间的差异;第六章对之前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概述,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