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综合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可以累及不同的年龄段,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症(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及痛苦。在美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每年1/1000人,约1/3未经治疗的存在症状的患者合并PE,PE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约为15%。目前认为静脉血流瘀滞、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为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致血小板堆积增多,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聚集,最终形成静脉血栓。其主要症状表现不同,与血栓部位、血栓范围、静脉管腔阻塞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有关,多为患肢的肿胀及憋痛为主。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等,对于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技术及标准抗凝治疗在早期恢复血管通畅及减少远期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急性期未予就诊而未得到系统治疗,进入亚急性期(发病时间15-30d)后来就诊,血栓为混合性血栓、陈旧性血栓,血栓与血管壁粘连逐渐紧密,部分机化,静脉瓣膜粘连破坏,致使治疗效果欠佳,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部分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增加可社会干预成本,且患者就医诉求的提高,对于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是我们血管外科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抗凝的基础上综合目前介入治疗方法对于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观察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方法:本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6例(56条肢体)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2.病史时间>14天。3.均由B超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证实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4.血浆D二聚体升高。5.无抗凝及溶栓禁忌(严重外伤、手术、妊娠分娩及近期消化道出血等病史)。6.患肢肿胀,髌骨上缘上15cm大腿肢围大于健侧3-7cm。7.无严重心肺脑功能障碍,预计生存时间较长。尊重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A组n=26)及实验组(B组n=30),住院日为10~14天。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卧床、抬高患肢15-30°,每2日检测患者测量双下肢髌骨上缘上15cm大腿及髌骨下缘下15cm小腿肢围变化,给予0.9%盐水500ml血塞通0.4g静脉滴注及低分子肝素钙4100IU皮下注射Q12h。对照组:经患肢足背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60-90)万单位/日,7天后停止溶栓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malized ratio,INR)控制2.5左右,出院后患者均口服华法林规律抗凝及佩戴医用弹力袜6个月。实验组:介入综合治疗:顺利穿刺健侧股静脉,造影确定股静脉至下腔静脉段通畅,将下腔滤器成功植入于较低位的肾静脉开口下方,患侧股静脉穿刺或B超引导下患侧腘静脉穿刺置鞘管后根据术中情况选择给予导管行血栓抽吸术或球囊扩张术,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近心端,溶栓管接微量泵泵入尿激酶(60-90)万单位/日,共溶栓7天,后拔除溶栓导管加用华法林,INR控制同对照组。期间观察患者症状、有无并发症及检测凝血系列,每2日给予患者给予患者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评价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导管位置,7天后依据患者造影情况,对于确定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存在或残留狭窄>50%的患者给予放置髂静脉支架。结果:1.消肿率:测量患者入院及出院膝上、膝下肢围进行消肿率计算并进行对比,A组患者治疗前膝上及膝下周径差分别为(4.91±0.69)、(4.52±0.81),治疗后周径差(2.31±0.48)、(1.38±0.39),消肿率为(37.43±8.96)%、(54.70±5.44)%。B组患者治疗前周径差为(4.83±1.15)、(3.97±0.63),治疗后周径差(1.21±0.46)、(0.71±1.12),消肿率(71.21±9.24)%、(80.97±6.50)%,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膝上消肿效果尤为显著。2.血栓溶解率:溶栓治疗结束后,A组血栓溶解率(43.98±4.62)%,B组血栓溶解率为(65.34±5.87)%,两种治疗方法的血栓溶解率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5)。3.血栓再发率:随访6月,A组患者血栓再发生为5例。B组患者血栓再发生1例,建议患者外院检查除外易栓症,未果。A组患者再发率为19.2%,B组为3.3%,也可反应出对于股髂静脉血栓的积极处理,恢复流出道的血流对于血栓复发率明显降低。4.随访6月后给予患者行Villalta评分,A组评分为(4.73±0.72)B组为(3.25±0.81),将Villalta评分5及其以上或下肢出现溃疡定义为PTS。PTS发生率A、B组分别为23.07%、10%,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反应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结论:1.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仍须重视及尽早积极治疗,经导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亚急性期静脉血栓较患肢的足背静脉溶栓更能发挥血栓溶解作用,且出血风险较低,提高了静脉通畅率的同时使PTS发生进一步减少,缓解临床症状,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在以导管溶栓为辅助治疗上,综合导管吸栓术、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等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可以增加血栓静脉的开通率,提高远期通畅率。
其他文献
目的:缺血后适应(PC)及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是否对兔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具有协同强化效应,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分组及兔缺血后适应动物模型的制作: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行开胸手术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根部行30min缺血/3h再灌注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组如下:①缺血再灌注组(A组:Con组);②缺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改变,探讨中药方剂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方剂干预组(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每组10只,雌雄对半。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和孤养法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一次,模型对照组造模过程中每日灌服生理盐水一次,中药方剂干预组造模过程中每日分别灌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