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超前应用在行扁桃体(或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中,观察其在苏醒期及术后48h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与在手术结束时开始应用舒芬太尼镇痛泵相比较,以探求维持小儿扁桃体(或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围拔管期稳定的有效方法。方法:拟选择在我院择期行扁桃体(或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ASA I~II,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麻醉前准备,麻醉诱导以及麻醉维持均相同。术中连续监测患儿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by Pulse Oximetry,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实验组(A组):手术结束前15min连接镇痛泵进行超前镇痛;对照组(B组):手术结束时连接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镇痛泵中均加入舒芬太尼50ug和雷莫司琼0.3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设置背景速度为2ml/h,每次追加剂量为0.5ml,追加最小间隔时间为15min。两组镇痛泵均在使用48h后撤除。记录入室时刻(T1)、拔管时刻(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拔管后15min(T5)各时间点的MAP、HR、Sp O2;记录手术时间(t1)、拔管时间(t2)以及出PACU的时间(t3)。观察并记录拔管后5min、10min、15min的PAED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4h、8h、24h、36h 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流动力学的比较:2.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HR、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组内比较:MAP、HR在拔管时(T2)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T1、T3、T4、T5),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后三个时间点(T3、T4、T5)两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拔管后的三个时间点(T3、T4、T5)与入室时(T1)相比,低于入室水平。Sp O2在拔管时(T2)低于其他时间点T1、T3、T4、T5),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苏醒指标的比较:两组患儿的拔管时间和出PACU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苏醒期躁动和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AED评分、FLACC评分在T3、T4、T5低于B组;A组Ramsay镇静评分在T3、T4、T5高于B组;5、术后镇痛以及镇静效果比较:术后4h、8h、24h、36h 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A、B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舒芬太尼PCIA的超前镇痛和正常术后镇痛在小儿扁桃体(或联合腺样体)切除手术后起到同样的镇静镇痛作用;2.扁桃体(或联合腺样体)切除手术中,接受舒芬太尼PCIA超前镇痛的小儿围拔管期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