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Erns、NS4A、NS4B、NS5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分布于是世界各地,在国内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长期的疫苗使用,造成病毒发生变异,呈现多种病型的发生。猪瘟病毒建立了一种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的策略,免疫系统不能识别非自我元件而导致免疫耐受,造成猪的持续性感染。猪瘟病毒E吣蛋白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在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抗病毒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作用,NS4A、NS4B、NS5A参与病毒RNA的复制过程,四种蛋白Erns、NS4A、NS4B和NS5A在对宿主的致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制猪瘟病毒各种蛋白的抗体有助于对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制备结构蛋白Erns和非结构蛋白NS4A、NS4B和NS5A的多克隆抗体,进一步探索感染细胞中猪瘟病毒Erns、NS4A、NS4B、NS5A蛋白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克隆了Erns、NS4A、NS4B△205-347、NS5A基因,将这些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克隆位点,成功构建了PET-Erns、PET-NS4A. PET-NS4B△205-347、PET-NS5A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或BL一21衍生菌并进行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Erns、NS4A、NS4B△205-347和NS5A基因得到了有效表达,Erns、NS4A、NS5A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而NS4B△205-347重组蛋白能以包涵体和可溶性蛋白两种形式进行表达。Erns、NS4A、NS5A包涵体在变性条件下,通过Ni2+的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纯化的蛋白经逐步透析法进行复性重折叠,获得有活性的免疫原。NS4B△205-347可溶性蛋白不需经变性就可经Ni2+的亲和层析纯化获得有活性的蛋白。以制备的Erns、NS4A、NS4BA205-347、NS5B重组活性蛋白作为抗原按免疫程序免疫四周龄小鼠,获取抗这四种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显示:抗Erns、NS4A、NS4BΔ205-347和NS5A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分别与相应的重组蛋白发生良好反应;PK-15细胞中真核表达融合GFP蛋白的NS4B蛋白,抗NS4BΔ205-347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地识别NS4B-GFP融合蛋白;抗NS5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与PK-15细胞真核表达的NS5A-GFP融合蛋白特异性结合;NS4A、NS5A多抗能分别特异性地检测到CSFV感染PK-15细胞中的NS4A、NS5A蛋白。对感染CSFV的PK-15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显示:抗Erns、NS4A、NS4B Δ205-347、NS5A重组蛋白的抗体能分别与CSFV的Erns、NS4A、NS4B、 NS5A蛋白发生反应,具备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同时也表明这些抗体能检测到CSFV的Erns、NS4A、NS4B、NS5A亚细胞定位于PK-15细胞胞质中。
其他文献
新媒体营销是当前新形势下众多服装时尚品牌开展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新媒体营销的推广和发展为服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平台,促使企业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当中能够更加精
分别采用MTS(Material Testing System)和分离式霍普金斯压杆(Spil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PHB)测试系统研究二维平纹层压复合材料(2DWCs)、三维正交复合材料(3DOWCs)和三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和回收利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世界CO2排放185亿~242亿t/a,只有1亿t/a得到利用。主要产品是液体CO2。我国CO2排放已超过30亿t/a,只有80万t/a得到
介绍了SF6气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电力系统SF6净化回收的必要性,比较分析了几种SF6回收处理系统的优缺点、回收率及净化率,并对电力SF6气体回收回充检测提出了建议。
由于SF6气体具有优越的绝缘性能、灭弧性能和散热性能,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SF6气体就被应用在电力输配电系统的高压设备中。目前SF6气体在高压领域主要应用于断路器、GIS组合
以耦合波理论为基础,在考虑了圆波导壁厚对耦合的影响以及耦合小孔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设计出相应的TE21模耦合器结构和耦合器样机。样机实测特性指标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在f
分析了一起110 kV SF6电流互感器事故原因,通过解体检查发现电流互感器的内导电杆发生弯曲变形及磨损,外导电杆也有碰损痕迹。停电试验结论显示内、外导电杆间发生了不良接触
介绍了烟气中CO2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分析了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研究中两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