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物抵债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签订并履行合同,实现以他种给付替代原定给付,以此消灭原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行为。以物抵债的常见类型有两种,一为抵债合同型以物抵债,即债务到期之后,双方签订抵债合同,约定“以抵债物抵顶原债”;二为买卖合同型以物抵债,即债务到期之前,双方签订买卖合同,约定“若债务到期未履行,则履行买卖合同”。前类型以物抵债具有替代清偿功能,是双方当事人依据合同自由原则对给付内容作出的变更;后类型以物抵债具有担保功能,故常被称为买卖型担保,但其并无法构成担保关系,仅能称其对债权实现具有一定保障作用。关于以物抵债的法律性质认定,抵债合同型以物抵债中,案件争议焦点主要在于“要物合同说”与“诺成合同说”之争论,以及“诺成合同说”情形下,新债与旧债关系如何之问题。对于该争议,双方当事人有约定的,应依其约定;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认定抵债合同为诺成合同,旧债于新债成立后并存。故代物清偿、新债清偿与债的更改,均是抵债合同可能构成的类型。买卖合同型以物抵债中,案件争议焦点主要在于买卖合同的效力。对于该争议,买卖合同并不构成通谋虚伪、流质、让与担保亦或后让与担保,买卖合同附解除条件说、附条件代物清偿合意说以及债的更改说亦并非其合理解释路径。双方当事人根据买卖合同成立买卖关系,“借款到期未偿还,则履行买卖合同”之约定是为买卖合同附设了停止条件,借贷关系与买卖关系中双方互负金钱之债的相互抵销为该类案件的合理解释路径。关于以物抵债的法律效果认定,抵债合同型以物抵债中,新债清偿型为其一般情形,新债到期前,债权人不得请求履行旧债;新债到期后,债权人对新旧债之履行享有选择权。新债之主给付义务得到实际履行的,如以抵债物所有权之转移代替旧债之履行,已依物权变动规则完成法定公示要件的,旧债因得到清偿而消灭。债务人是否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以及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视旧债之性质而定。代物清偿型中,债权人只得请求履行原定给付,债务人则对新旧债之履行享有选择权。债的更改型中,债权人只得请求履行新债,瑕疵担保责任视新债之性质而定。买卖合同型以物抵债中,《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4条之处理方式有欠妥当。债务到期未履行的,债权人应享有对借款合同与买卖合同的履行选择权。债权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同时审理借贷关系与买卖关系,如若确认买卖合同有效,且经债务人所欠合法借款本息与债权人应付价款达成抵销后,可认定债权人支付价款之义务已履行完毕的,应当支持其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