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材料无损检测的三维太赫兹波成像雷达研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太赫兹成像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已经逐步应用于生物医学、导引雷达、人体安检和材料无损检测等多种领域。太赫兹波上承近红外波段,下接毫米波段,其技术部分涉及电子学理论,部分涵盖光学机理。按照辐射源类型,太赫兹成像系统分为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和太赫兹连续波系统。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相比,太赫兹连续波系统通常工作在太赫兹低频段,适合远距离探测或较厚材料的深度测量,因为在太赫兹低频段处大气中水吸收峰较少,且太赫兹波在介质中传输损耗小。同时,太赫兹连续波系统大多为全固态电子电路结构,其简单可靠,便于集成和携带,能更好地适应恶劣的工程环境,且成本也较低,更具实用价值。相比较于其它波段的无损检测技术,太赫兹连续波雷达还具有一些独特优势:与微波相比,成像分辨率是毫米量级,足以满足多数场合待测目标的识别精度;与光波相比,对非金属、非极性材料的穿透力强,如塑料、陶瓷、木材、衣物等;与X射线相比,光子能量低,不会产生有害的生物电离,避免损害人体健康。且近些年太赫兹固态电子器件研制周期越来越短,成本正在逐渐降低,有望实际应用和推广。虽然太赫兹成像技术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其从兴起至今发展也仅十几年,技术领域及应用还存在诸多空白。其中,目前国内外对宽带太赫兹连续波成像雷达的探索多倾向于军用末制导雷达传感器和人体安检仪,鲜有研究单位关注无损检测的应用方向。而且,国内研制的系统普遍带宽窄、带宽中心频率比低,且系统中只有信号源实现相参。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超宽带、全相参且应用于材料无损检测的三维太赫兹连续波成像雷达。为实现宽带宽,提高空间分辨率,基于锁相频率合成技术设计了超宽带线性调频源;为削弱非相参信号源引起的相位噪声、宽带器件较大的群时延波动导致的非线性扫频及有源器件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频率偏移,提出了全相参超外差探测结构并设计了系统校准过程;为适用于近距离无损检测并便于系统集成和便携,利用耦合器实现了收发链路隔离和单天线收发共用的全固态电子结构。最终实现系统的中心频率约200GHz,带宽高达47GHz,平面和距离分辨率分别为2.1mm和3.2mm。目前国内在200GHz附近,它的带宽最大、距离分辨率最高。此外,针对该系统特性和测试要求,研究了多种电磁重建算法,包括用于精确测距或测厚、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谱细化和频谱校正方法及现代功率谱估计法;用于探测低折射率材料或自由空间中目标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用于探测高折射率材料、基于半空间格林函数和爆炸源模型的三维重建算法;用于测量不平坦表面斜率或曲率的频率干涉算法。最后,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硬件系统和研究的电磁重建算法对不同材料的或具有不同缺陷的物体完成了检测并实现了三维成像。
其他文献
<正>翻折是联结平面与空间、变量与不变量的重要纽带,立体几何翻折问题打破了一般立体几何问题的定势思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等能力,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笔者依托某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法治意识列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构成要素之一,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列入课程目标,凸显了
氮杂环丙烷及其衍生物不但大量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以及合成药物中,还可以作为合成中间体,配体,手性转移试剂等在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氮杂环丙烷特有的环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优秀物流企业开始出现。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企业自营物流的方式进行物流运输和配送,虽然有一些企业使用了将物
目的:对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文献支撑。方法:收集近23年来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主穴及配穴
随着人们对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开始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来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和减轻结构的自重。虽然在钢纤维的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构件的抗弯能力得到了提升,裂缝的开展也得到了限制,但是正常状态下的钢筋UHPC构件也是带裂缝工作的,这就为氯离子等腐蚀性离子提供了渗透进入UHPC基体内部的通道,进而可能导致钢筋UHPC构件的耐久性下降。本文依托省部级课题“超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工
利用垂直布里兹曼法制备As掺杂量分别为0、0.1、0.15、0.2、0.25及0.5的Bi2Te3晶体;利用四点探针测试仪、赛贝克系数分析系统及热导系数测试仪等分析As掺杂对Bi2Te3热电特性
媒介融合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地市级电视台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也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下的媒介融合环境为地市级电视台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因此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翻译“金课”建设的时代背景、观念基础,阐释了翻译“金课”的内涵、
互文性理论和语境重构理论的结合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互文语境重构角度分析翻译过程,可以判断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互文符号的敏感性,以及是否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