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A \“灰区\”前列腺癌预测模型及随访系统的建立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911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PSA "灰区"人群前列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及前列腺穿刺随访系统。

方法

第一阶段: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436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活检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3~86岁,平均67.1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反向消除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筛选潜在的预测指标以建立模型。同时基于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一个评估前列腺癌风险(PCaR)的预测公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所建立模型的诊断效率。根据模型得出的前列腺癌风险值,将患者分为两个风险组。第二阶段:应用新建立的模型,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188例PSA在"灰区"的初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组患者建议立即接受前列腺活检;对低风险组患者建议每3个月一次密切随访观察。随访1年后,比较两个阶段的前列腺癌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的分布。

结果

新模型较PSA显著提高了"灰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33.0% vs. 21.1%,P=0.012),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89)与传统临床指标PSA(0.566)、PSAD(0.664)和f/t PSA(0.654)的曲线下面积比较明显升高(P<0.001),诊断效率更高。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患者的基本情况和Gleason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

结论

我们建立了针对"灰区"患者的前列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和一套前列腺穿刺随访系统,能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活检并在不延误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其他文献
目的对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2例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患儿的病例资料。男139例,女23例。年龄1个月~14岁,中位年龄2岁。左侧127例,右侧32例,双侧3例。162例患儿术前均行B超、肾动态显像、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等检查,明确梗阻部位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采取Satava分级系统及Clavien分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后入路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35例行后入路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21例;年龄15~70岁,平均45.8岁。术前均行肾上腺高分辨CT平扫确定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肿瘤直径10~60 mm,平均31 mm。结果35例均成功通过后入路途径完成肾上腺或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38~138 min,平均7
期刊
目的总结应用多种方法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经验,提高困难输尿管开口置入双J管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我院11例有困难输尿管开口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37~73岁,平均54岁。其中7例为肿瘤侵犯或压迫,4例为腺性膀胱炎。应用电切镜、输尿管镜、电切镜结合输尿管导管、沿肾造瘘口注入造影剂后盆腔CT和术中沿肾造瘘口注入亚甲蓝的方法寻找输尿管开口并置入双J管。结果
期刊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各亚型的生物学特点,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 200例膀胱肿瘤患者的病理资料,男3 443例,女757例;年龄20~95岁,平均(62.7±11.4)岁。肿瘤直径0.2~6.5cm,平均(1.8±0.6)cm,单发肿瘤3 214例(76.5%),多发性肿瘤986例(23.5%),分析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分级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uper mini-PCNL, SMP)治疗小儿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8月采用B超引导下SMP治疗20例上尿路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4例;年龄11~144个月,中位年龄31.5个月。结石最大径0.8~2.5cm,平均(1.48±0.59) cm。单发肾盂结石8例,肾盂合并下盏结石1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例。所
目的评价多参数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实时融合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对32例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前列腺癌病灶的患者行MRI/TRUS融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每例患者多参数MRI发现可疑灶数目1~2个。年龄47~82岁,中位年龄64岁。穿刺前PSA 1.11~33.54 ng/ml,中位PSA 8.73 ng/ml,其中PSA<10 ng/ml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