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农村的义务教育更是国家发展的软肋和重中之重。这个问题不仅牵动着作为农民的家长的心,也牵动着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老师的心,更牵动着国家领导的心。就在刚刚顺利召开的十九大,我们的主席同志还发表了重要讲话: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因此,作为从教两年的特岗教师,总想把亲身经历的关于农村教育的学生学习习惯问题整理并进行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 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20-0224-01
  作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老师,我大致了解我班学生的家庭概况。在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阶段,主要靠耕地或外出打工为主,孩子基本靠爷爷奶奶照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们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很可能是根本没接受过教育的爷爷奶奶。父母外出打工,长辈们心疼孩子,于是产生了溺爱。随着孩子的成长,小皇帝的个性便带到了学校带进了学习生活中,于是产生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而我们的学生脱离了家长与老师的监督基本不会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以上是农村小学教育出现的第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和做法如下。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我们先从生活中的卫生工作和纪律问题着手。之后再重点攻坚学习习惯养成。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不是一人或一批特岗教师就能改变的,但我们齐心协力,总会有进步和改善的。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我们最先打好的基础。这些工作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这是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科教兴国,我们是主要角色,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时刻牢记使命,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奉献一份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便是爱国。对于农村小学生教育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我将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希望我的基础教育,我们的农村教育,我们的学生将来有一天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居延汉简中记载了诸多病案资料,学者多认为是伤寒之类的疾病。但细读汉简,并结合现今居延地区流行疾病的情况,推断居延汉简中所记载的许多伤寒病例应是鼠疫。针对当地的高发病率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与时俱进的当今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当前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和独生子女较多,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71-02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以评促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小学阶段的评价体系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形成性评价是形成性的,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能力。它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