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淮北地区玉米秃尖、缺粒产生的原因及对产量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提出防治措施,对促进玉米高产、稳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米;秃尖;缺粒;原因;防治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81-01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原料,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淮北地区是安徽省玉米主产区和高产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约13.33万hm2,由于玉米的生育期较短,影响因素又多,在玉米生产中经常出现秃尖、缺粒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解决玉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现就玉米秃尖、缺粒产生的原因,从技术层面出发、对症下药、趋利避害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配套防治措施。
1 产生的原因
1.1 玉米品种自身原因
由于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栽培措施下,不同品种秃尖、缺粒程度不同。有研究认为:玉米果穗的秃尖和非秃尖是一对可遗传的性状,单交种的秃尖长短与亲本自交系秃尖均值达极显著正相关。
1.2 高温、干旱、阴雨天气影响
淮北地区玉米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10年中就有3~4年玉米生育前期多雨成涝,10年中又有3~4年中玉米生育中后期干旱。玉米苗期受淹易造成植株生长矮小,严重影响玉米的结实,加重秃尖、缺粒现象。开花吐丝期对水分和温度非常敏感,如遇高温、干旱,就会造成玉米空秆;雄穗散粉时温度高、湿度小容易出现缺粒现象。另外,高温干旱对玉米的灌浆也有严重影响[1]。
1.3 种植密度过大
近年来,淮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田管理愈趋粗放,玉米播种后不进行间苗,密度過大,田间叶片相互重叠遮掩,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个体发育不良,倒伏加重,形成缺粒;同时在灌浆期,密度过大,单株营养降低,使得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形成秃尖。紧凑型玉米该区适宜的密度为6万~7万株/hm2左右,超过该品种的密度,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秃尖和缺粒。
1.4 配方施肥不到位,供肥不够协调
在施肥上,普遍存在着重氮、轻磷、忽钾的习惯,玉米因缺乏磷、钾素营养失调。缺磷会使花丝抽出延迟,雌穗受精不完全,形成缺粒和秃尖;缺钾易造成玉米生长停滞,茎秆较弱,易倒伏并导致果穗发育不良或出现秃尖;缺锌时植株发育受阻,抽雄或吐丝比正常植株延迟2~3 d,导致玉米受精不良;缺硼时玉米生殖器官发育不良,造成部分小花败育[2]。
1.5 病虫害影响
危害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是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蚜虫。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其主要危害玉米的心叶,遇大风,容易在茎秆的虫孔处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其次,玉米螟还危害雄穗和雌穗,使花粉量减少,从而影响授粉和结实,形成秃尖、缺粒[3]。
2 防治措施
2.1 选用优良品种
品种是高产的内因,一定要选择好。一是丰产性好;二是适应性强,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种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三是抗病性好,对常发生的病害要有较好的抗性;四是抗倒伏能力强,表现根系发达,茎秆坚硬。可选用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等品种,也可种植一些半紧凑型但遗传基础丰富的抗病玉米品种,如农大108、安玉8号等。
2.2 合理种植密度
应合理密植,以确保适宜的叶面积系数、个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秃尖、缺粒的发生[4]。半紧凑型玉米的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紧凑型玉米的种植密度应为6.0万~7.5万株/hm2;平展型玉米种植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
2.3 科学施肥
遵循玉米的需肥规律,结合地力水平,实施配方施肥。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玉米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5~4.0 kg、磷素1.2~1.4 kg、钾素5~6 kg,以7 500 kg/hm2目标产量,在全生育期应施硫酸锌15 kg/hm2及纯氮210~240 kg/hm2、氧化钾60~75 kg/hm2、五氧化二磷150~120 kg/hm2,即可满足玉米对养分的需求[5]。苗期应施全部氮肥的30%,磷、钾肥和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应在苗期一并施入;拔节期应重施氮肥,施肥量为全部氮肥总量的50%;抽雄前5 d,再施入全部氮肥的20%。同时在玉米灌浆后期用磷酸二氢钾3.75 kg/hm2和尿素7.5 kg/hm2对水750 kg进行叶面喷肥[6]。
2.4 合理灌水
既要保证三沟畅通,提高排水效率,又要发展水利,兴修灌溉设施。在抽雄前后,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如遇干旱,应浇足水[7]。
2.5 加强田管,防治病虫害
前期主攻苗全、苗匀、苗壮、合理密植;中期主攻促苗早发、培育壮苗,达到茎基偏粗、叶片宽厚、心叶重叠、根系发达的长相;后期主攻健株稳长、穗大粒多[8]。玉米地授粉期间,如遇阴雨连绵,雨后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另外,最好进行隔行去雄[9]。防治玉米螟在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颗粒7.5~11.5 kg/hm2撒入心叶;防治蚜虫于抽雄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10]。
3 参考文献
[1] 鲁灵灵.玉米空秆、秃尖、缺粒的原因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2(1):16.
[2] 张进忠,孙本栋,芦连勇,等.影响玉米果穗秃尖的因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6-57.
[3] 王振荣.玉米秃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25,129.
[4] 杜立志,王越人,马凤有,等.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04-106.
[5] 周苏玫,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5):3-4.
[6] 孙丽楠,刘淑华,冯志茹,等.青贮玉米产量达150 t/hm2丰产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6,21(F12):146-147.
[7] 乐美旺,刘宝林.玉米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1-7.
[8] 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13-19.
[9] 叶川,廖绵清,刘小三,等.红壤农区鲜食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35-37.
[10] 陶俊录,韩立艳,任平,等.玉米果穗秃尖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91,93.
关键词 玉米;秃尖;缺粒;原因;防治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81-01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原料,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淮北地区是安徽省玉米主产区和高产区,常年玉米播种面积约13.33万hm2,由于玉米的生育期较短,影响因素又多,在玉米生产中经常出现秃尖、缺粒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为了解决玉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现就玉米秃尖、缺粒产生的原因,从技术层面出发、对症下药、趋利避害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配套防治措施。
1 产生的原因
1.1 玉米品种自身原因
由于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栽培措施下,不同品种秃尖、缺粒程度不同。有研究认为:玉米果穗的秃尖和非秃尖是一对可遗传的性状,单交种的秃尖长短与亲本自交系秃尖均值达极显著正相关。
1.2 高温、干旱、阴雨天气影响
淮北地区玉米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10年中就有3~4年玉米生育前期多雨成涝,10年中又有3~4年中玉米生育中后期干旱。玉米苗期受淹易造成植株生长矮小,严重影响玉米的结实,加重秃尖、缺粒现象。开花吐丝期对水分和温度非常敏感,如遇高温、干旱,就会造成玉米空秆;雄穗散粉时温度高、湿度小容易出现缺粒现象。另外,高温干旱对玉米的灌浆也有严重影响[1]。
1.3 种植密度过大
近年来,淮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田管理愈趋粗放,玉米播种后不进行间苗,密度過大,田间叶片相互重叠遮掩,影响光合作用,导致个体发育不良,倒伏加重,形成缺粒;同时在灌浆期,密度过大,单株营养降低,使得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形成秃尖。紧凑型玉米该区适宜的密度为6万~7万株/hm2左右,超过该品种的密度,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秃尖和缺粒。
1.4 配方施肥不到位,供肥不够协调
在施肥上,普遍存在着重氮、轻磷、忽钾的习惯,玉米因缺乏磷、钾素营养失调。缺磷会使花丝抽出延迟,雌穗受精不完全,形成缺粒和秃尖;缺钾易造成玉米生长停滞,茎秆较弱,易倒伏并导致果穗发育不良或出现秃尖;缺锌时植株发育受阻,抽雄或吐丝比正常植株延迟2~3 d,导致玉米受精不良;缺硼时玉米生殖器官发育不良,造成部分小花败育[2]。
1.5 病虫害影响
危害玉米的病虫害主要是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蚜虫。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其主要危害玉米的心叶,遇大风,容易在茎秆的虫孔处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其次,玉米螟还危害雄穗和雌穗,使花粉量减少,从而影响授粉和结实,形成秃尖、缺粒[3]。
2 防治措施
2.1 选用优良品种
品种是高产的内因,一定要选择好。一是丰产性好;二是适应性强,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种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三是抗病性好,对常发生的病害要有较好的抗性;四是抗倒伏能力强,表现根系发达,茎秆坚硬。可选用郑单958、浚单20、隆平206等品种,也可种植一些半紧凑型但遗传基础丰富的抗病玉米品种,如农大108、安玉8号等。
2.2 合理种植密度
应合理密植,以确保适宜的叶面积系数、个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秃尖、缺粒的发生[4]。半紧凑型玉米的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紧凑型玉米的种植密度应为6.0万~7.5万株/hm2;平展型玉米种植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
2.3 科学施肥
遵循玉米的需肥规律,结合地力水平,实施配方施肥。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玉米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5~4.0 kg、磷素1.2~1.4 kg、钾素5~6 kg,以7 500 kg/hm2目标产量,在全生育期应施硫酸锌15 kg/hm2及纯氮210~240 kg/hm2、氧化钾60~75 kg/hm2、五氧化二磷150~120 kg/hm2,即可满足玉米对养分的需求[5]。苗期应施全部氮肥的30%,磷、钾肥和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应在苗期一并施入;拔节期应重施氮肥,施肥量为全部氮肥总量的50%;抽雄前5 d,再施入全部氮肥的20%。同时在玉米灌浆后期用磷酸二氢钾3.75 kg/hm2和尿素7.5 kg/hm2对水750 kg进行叶面喷肥[6]。
2.4 合理灌水
既要保证三沟畅通,提高排水效率,又要发展水利,兴修灌溉设施。在抽雄前后,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如遇干旱,应浇足水[7]。
2.5 加强田管,防治病虫害
前期主攻苗全、苗匀、苗壮、合理密植;中期主攻促苗早发、培育壮苗,达到茎基偏粗、叶片宽厚、心叶重叠、根系发达的长相;后期主攻健株稳长、穗大粒多[8]。玉米地授粉期间,如遇阴雨连绵,雨后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另外,最好进行隔行去雄[9]。防治玉米螟在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颗粒7.5~11.5 kg/hm2撒入心叶;防治蚜虫于抽雄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10]。
3 参考文献
[1] 鲁灵灵.玉米空秆、秃尖、缺粒的原因及对策[J].种业导刊,2012(1):16.
[2] 张进忠,孙本栋,芦连勇,等.影响玉米果穗秃尖的因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6-57.
[3] 王振荣.玉米秃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25,129.
[4] 杜立志,王越人,马凤有,等.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04-106.
[5] 周苏玫,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5):3-4.
[6] 孙丽楠,刘淑华,冯志茹,等.青贮玉米产量达150 t/hm2丰产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6,21(F12):146-147.
[7] 乐美旺,刘宝林.玉米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1-7.
[8] 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13-19.
[9] 叶川,廖绵清,刘小三,等.红壤农区鲜食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35-37.
[10] 陶俊录,韩立艳,任平,等.玉米果穗秃尖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