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迅速的培训合格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历史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身精神的重任。历史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也需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改革的母的。我认为,强化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向45分钟课堂要效果。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根据南宋的阶级斗争和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授课,谈强化课堂历史教学的收获。
【关键词】45分钟课堂;效果
1 阅读课文(10分钟)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历史知识具有概括、抽象、间接或重理轻情等特点。所以,我让学生本着先粗厚细或先点后线;輕松地阅读课文。首先,十分钟的利用率高。改课下预习为课上阅读带有强制因素。学生注意力集中,能阅读三遍课文。这就加深记忆,为听讲课文打下基础。其次调查表明阅读后能记住课文内容的50%左右,一般是机械记忆。多是基础知识:钟相、杨么“均贫富”等实验表明中学生看过记住的内容要比听过记住的内容持久。可见,阅读课文,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基础知识,这无疑为听课减轻了负担。
与此同时,我将设计好的板书写于黑板上,改原来一条龙式板书为图解式板书。可以减轻学生做笔记的负担节省时间专心听课。二是能体现课文内容的某些内在或并立关系等,在空间概念、历史断面结构上,有新鲜感,且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讲解课文(20分钟)
为了说明要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叙述法讲解钟相、杨么起义。讲起义原因:搜刮+打劫=悲惨—起义。采用实例论证法,做到史料与观点统一。由于政府的搜刮和 官兵的打劫。造成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之时,正是起义酝酿爆发之日。学生觉得言之有物,记忆深刻、理解顺利。讲解其起义程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听讲。“导火线燃烧一尽,一声巨响,起义爆发了!……巨响之后起义在发展……最后被南宋政府镇压下去。”
课下了解,学生记忆起义的几个阶段效果较好。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解插图,要比老师照本宣科地叙述好得多,既传授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
运用比较法讲解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南北经济发展的原因,采用分析法。原因有二:一是南宋人民的斗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北方人民因避战乱而南迁,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熟练地生产技术,会使用脚下不尽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南方生产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原因是金世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体现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南北方经济状况时采用比较法。如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①种稻②植棉)、手工业(棉纺织业)造船业(船的特点、性能)、海外贸易:植棉业与纺织业的关系。造船业与海外贸易的联系。至于北方状况,我只讲了北方处于恢复、发展程度。接着提出北方为什么是恢复、发展状态?我没有给与回答,强调同学们思考,讨论时解决。通过上述讲解,在同学们头脑中,形成南多北少的感觉,为解决此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问创造了条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讲解过程,能过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用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讲解清楚,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我们怎样学习历史。由于教学艺术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变原来的“拴着走”为现在的“领着走”。无疑减轻了学生听课的心理负担增强了掌握知识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间接地功效是既给学生“一袋干粮”,又给学生“一支猎枪”。
3 讨论问题(10分钟)
采用讨论方式,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根据学生水平、讨论时间本着难易结合,既能贯穿全文,又能体现老师意图的原则,拟定题目二个:一是钟相、杨么起义中为什么能提出“均贫富、等富贵”的主张?二是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为什么?题目一出同学立即响应,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真正地锻炼了学们的能力。正如一位学生在调查书中所说“分析问题时先找论点,再找论据,最后总结。用史料做根据,进行综合分析。统计表明:90%以上的同学对讨论一环感兴趣。可见,讨论课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那么,他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
4 检查(10分钟)
检查也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检查时,侧重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能力,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解决讨论的第一题目,提问一同学,先回答你的解题思路。他说:“口号既然是思想主张,就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就须从起义的原因入手。然后回答了起义的原因,基本正确。其次,解决讨论的第二问题,提问另一同学,他说:”我认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根据是什么呢?他说:由经济反战的内容决定的。”南方多,北方少,为什么会这样?他说:“由原因决定南方发展条件就优越于北方。”你能具体的回答吗?他说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基本正确。但不全面,于是我做了补充:还需从历史中找原因。辽、夏、金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主要战于原来比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 、长城南北。致使这一地区经济出现停滞,如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环境动乱,不利于生产。再有契丹人女真人等游牧族来到中原地区,圈占良田为“牧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加上一系列的有利因素,所以形成了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可以说,宋金并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过强化课堂历史教学实验,我认为,这一方法具有结构科学、时间合理、内容充实、灵活多变的特点。强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互为前提,密切相关的。阅读是讲解的基础,讲解是阅读的需要,讨论是解决的升华,检查是三个环节的综合。教学中呈现轻松—紧张—轻松—紧张,说明教学本身就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兴趣、更换思维方式、改变学习心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适应或喜欢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大都掌握课本内容的80 %左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笔记能力;正确形成历史表象、概念的能力;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于桥中学 河北省沧州市061600
【关键词】45分钟课堂;效果
1 阅读课文(10分钟)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历史知识具有概括、抽象、间接或重理轻情等特点。所以,我让学生本着先粗厚细或先点后线;輕松地阅读课文。首先,十分钟的利用率高。改课下预习为课上阅读带有强制因素。学生注意力集中,能阅读三遍课文。这就加深记忆,为听讲课文打下基础。其次调查表明阅读后能记住课文内容的50%左右,一般是机械记忆。多是基础知识:钟相、杨么“均贫富”等实验表明中学生看过记住的内容要比听过记住的内容持久。可见,阅读课文,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基础知识,这无疑为听课减轻了负担。
与此同时,我将设计好的板书写于黑板上,改原来一条龙式板书为图解式板书。可以减轻学生做笔记的负担节省时间专心听课。二是能体现课文内容的某些内在或并立关系等,在空间概念、历史断面结构上,有新鲜感,且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讲解课文(20分钟)
为了说明要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叙述法讲解钟相、杨么起义。讲起义原因:搜刮+打劫=悲惨—起义。采用实例论证法,做到史料与观点统一。由于政府的搜刮和 官兵的打劫。造成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之时,正是起义酝酿爆发之日。学生觉得言之有物,记忆深刻、理解顺利。讲解其起义程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听讲。“导火线燃烧一尽,一声巨响,起义爆发了!……巨响之后起义在发展……最后被南宋政府镇压下去。”
课下了解,学生记忆起义的几个阶段效果较好。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解插图,要比老师照本宣科地叙述好得多,既传授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
运用比较法讲解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南北经济发展的原因,采用分析法。原因有二:一是南宋人民的斗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北方人民因避战乱而南迁,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熟练地生产技术,会使用脚下不尽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南方生产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原因是金世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这体现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南北方经济状况时采用比较法。如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①种稻②植棉)、手工业(棉纺织业)造船业(船的特点、性能)、海外贸易:植棉业与纺织业的关系。造船业与海外贸易的联系。至于北方状况,我只讲了北方处于恢复、发展程度。接着提出北方为什么是恢复、发展状态?我没有给与回答,强调同学们思考,讨论时解决。通过上述讲解,在同学们头脑中,形成南多北少的感觉,为解决此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问创造了条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讲解过程,能过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用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讲解清楚,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我们怎样学习历史。由于教学艺术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变原来的“拴着走”为现在的“领着走”。无疑减轻了学生听课的心理负担增强了掌握知识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间接地功效是既给学生“一袋干粮”,又给学生“一支猎枪”。
3 讨论问题(10分钟)
采用讨论方式,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根据学生水平、讨论时间本着难易结合,既能贯穿全文,又能体现老师意图的原则,拟定题目二个:一是钟相、杨么起义中为什么能提出“均贫富、等富贵”的主张?二是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为什么?题目一出同学立即响应,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讨论真正地锻炼了学们的能力。正如一位学生在调查书中所说“分析问题时先找论点,再找论据,最后总结。用史料做根据,进行综合分析。统计表明:90%以上的同学对讨论一环感兴趣。可见,讨论课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那么,他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
4 检查(10分钟)
检查也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检查时,侧重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能力,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解决讨论的第一题目,提问一同学,先回答你的解题思路。他说:“口号既然是思想主张,就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就须从起义的原因入手。然后回答了起义的原因,基本正确。其次,解决讨论的第二问题,提问另一同学,他说:”我认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根据是什么呢?他说:由经济反战的内容决定的。”南方多,北方少,为什么会这样?他说:“由原因决定南方发展条件就优越于北方。”你能具体的回答吗?他说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基本正确。但不全面,于是我做了补充:还需从历史中找原因。辽、夏、金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主要战于原来比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 、长城南北。致使这一地区经济出现停滞,如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环境动乱,不利于生产。再有契丹人女真人等游牧族来到中原地区,圈占良田为“牧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加上一系列的有利因素,所以形成了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可以说,宋金并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过强化课堂历史教学实验,我认为,这一方法具有结构科学、时间合理、内容充实、灵活多变的特点。强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互为前提,密切相关的。阅读是讲解的基础,讲解是阅读的需要,讨论是解决的升华,检查是三个环节的综合。教学中呈现轻松—紧张—轻松—紧张,说明教学本身就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兴趣、更换思维方式、改变学习心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适应或喜欢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大都掌握课本内容的80 %左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笔记能力;正确形成历史表象、概念的能力;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于桥中学 河北省沧州市0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