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教研的“殿堂”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e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體参与
  首先要明确的是,乡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这是乡村教研的基础,也是乡村教研的出发点。偏离了此基础和出发点,乡村教研便无从谈起。没有教师的主体的真实参与,乡村教研一定失去其土壤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主体的深入参与,乡村教研一定难以发展,难以壮大。
  乡村教研的主体参与感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作为动机主体参与。教师有意愿参加教研,即有参与教研的动机。作为动机主体,意味着教师参与教研是主动的,而非被要求或被强制。这是构成主体性的首要因素,否则便会像谚语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牛牵到水边,却不能使它喝水。没有树立起动机主体,教研就会成为一个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哪怕教师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也很难扎根,其效果也会快速消失。
  2. 作为问题主体参与。这是构成教研主体参与性的本质要素,教师要作为问题的主体参与到教研当中。这意味着,教师的问题,就是教研的问题;教师关切的问题,就是教研要关切的问题。教研必须紧扣教师的真问题,而不是教研组织者想象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真实出现,甚至不断出现,并对教师产生困扰。教研必须关注这些问题,让老师深切地感觉到,教研围绕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课堂的问题、教师教育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师勇于正视自己教育教学的困境,大胆揭示困境背后的成因,进而真正提出“属于我的问题”。
  3. 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很显然,发现被提出“属于我的问题”只是起点,重要的是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作为行动的主体参与教研,才能真正赋予教研以意义。即个体必须行动起来,参与到教研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为核心,以研讨为途径,用心甄别自己的问题,真心研究自己的问题,最后耐心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教研,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变“要我研”为“我要研”,进而真正牢固树立起教师教研的主体。
  二、当下获得
  乡村教师之所以教研意愿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教研没有用处。换句话说,教研没有给他们带来“当下有用的东西”。回想一下公开课的研讨,不少教师经常流连于一个精美的课件、一个精巧的教具或一个精妙的教学处理,而对公开课所承载的理念、公开课背后的教学思维却少于问津。其原因同样不仅是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后者则难以发现和觉察;更重要的是,前者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一线教师更关注的是“当下的使用价值”,因此,要唤起乡村教师教研的意愿,就要突出教研的实用价值。每次教研活动都要基于实用价值,使教师不仅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悟,还要有所得,有所获,每次教研都让教师有满满的获得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提高教研的获得感。
  1. 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然,我们很难一下子解决一大片问题,但每次教研都专注于解决某一个问题,突破某一个难点或处理某一痛点。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有时一“点”当关,万夫莫开,一个共性问题可以阻碍一个人甚至一个区域的发展。通过教研,集中资源有意识地突破这样的问题,对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一片区域都有巨大的增值作用。
  2. 专注于实用技能增进。智能工具日新月异,新工具、新媒体不断涌现,这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因为跟以往的工具和媒体相比,这些新工具、新媒体往往具有突变性,很难通过自学完成。在教研时对此展开培训,对教师跟上时代步伐,丰富教师教学的工具箱,提高教学效益大有好处。这种实用技能的增进是教师教研获得感的重要方面。有时某一具体软件的运用,都会使教师有满满的收获感。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组织教研时,要让教师掌握智能教学工具,而不是停留在示范性的操作上。
  3. 专注于可行经验嫁接。从本质上看,教研主要提供的是一种真实经验交流的平台,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乡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相对较少,这种交流就更为可贵。因此,在教研中要提供那些真实的经验:即从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来,向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去。这些经验有着可贵的借鉴价值,能够直接移植或嫁接,对个体有较大的启发意义,通过学习可以被吸收内化,并根据个体的教育教学具体情况直接使用或灵活变通。
  4. 专注于真实的发展指引。教师之所以陷入瓶颈期,产生职业倦怠,跟失去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淹没在日常繁重的教学细节中不可自拨,对发展、对未来难以把握,很容易产生迷茫。乡村学校由于优质生源和师资的不断流失,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果在教研中能从教育教学发展的大势入手,把握专业发展的脉络,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发展指引,无疑能够对教师起到巨大的引领和鼓舞作用。
  三、共时成就
  提高乡村教研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向名校学习,向强区学习。这时候,就意味乡村教师必须以“学徒”的角色出现。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好处不可否认,但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也会带来诸如自卑、无力感等不利的因素。因此,在学习时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能够制造平等的氛围,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信,而且同样也会使被学习者感到这是一种双向交流,是一种双向收获,而非是一种单向的传授与奉献,这使得双方的教研互动得以持续。
  实践证明,教师特色与地缘特色往往能够较好地打造共时成就感。
  1. 学习者个体特色。在教研中,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被学习者进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别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获得尊重。这种尊重源于专业的实力,是一种真实的尊重,能够提高共时成就感,使教研在高水平的平台上继续进行。
  2. 学习者地缘特色。地缘特色资源和地缘特色文化能够很好地渗透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生于斯,长于斯,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便会带着一种别样的风采,这种风采往往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能够吸引他人的关注。
  四、持续挑战
  乡村教研要实现高水平的发展,必须刻意迎接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挑战权威、挑战理论。
  1. 挑战权威。这权威包含身边的权威和公认权威。身边权威即在本学校、本地区内小范围内公认的优秀教师。个体要有这种硬碰硬的勇气,教研组织者要善于激发教师的勇气,让每个教师都有挑战权威、战胜权威、超越权威的意识、方法、意志和实力,进而推动乡村教研高质量发展。公认的权威指更大范围内的名师、名校或区域。他们往往代表一个市、一个省乃至全国的最高水平,挑战这样的权威,会让教师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2. 注重理论学习。限制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持。这使得教师往往停留在自己狭隘的经验范畴,往往诉诸经验去解决问题。在变化快速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经验往往因其狭隘与滞后,不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难以高效地解决问题。越有经验的教师越是会疑惑: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经验的局限。要破除经验主义的拘限,就需要深入的理论学习。由于理论带着很强的抽象性,各种理论又层出不穷,靠个体学习,难度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理论的学习需要真实的指导。但现实中,精通理论的一线老师少之又少,而精通理论的高校老师往往又脱离一线,这些都增大理论学习的困难。因此,在乡村教研中,引导教师挑战理论学习的难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必能带来高屋建瓴的非凡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目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被归纳为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四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环节,单元整体教学属于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单元内容视为整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综合化、整体化,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指向思维品
期刊
G老师从规模较大的M校退休已有月余。在某周末的饭局上,G老师的学生、现在M校任教的L老师“惊闻”G老师已经退休,颇有感慨。在夸赞了G老师勤恳敬业、关爱学生、不务虚名等诸多美德之后,还自罚两杯,同时又恭敬地为G老师敬上两杯,以示自己对老师的关心不够和对老师的由衷敬意。随后,L老师借着酒意无不郑重地言道,学校这“人事”做得不地道,老教师退休了,居然让他们“花自飘零”,没有造任何声势,在学校工作一辈子,
期刊
这是一节常规写作课,写作对象是“一朵花”。是的,一朵小黄花,长在教学区通往宿舍区小道边的草丛中。我经过时,用手机拍下来,保存在相册里。  当然,上课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朵花具体开在哪里。至于是什么花,我也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只是觉得它像极了小雏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张照片,然后说:“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朵花,进行一段生动的描写。”  话音刚落,班上一片哗然。然而,我的计时器已经显示在投屏上了,学
期刊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想说,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专业困惑,而阅读一定是探路寻道的不二法门,是促进专业拔节生长的永恒动能。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而言,大致呈现几个分水岭。  碎片式的定点阅读,寻站稳讲台之道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初登讲台,瘦瘦弱弱的我忐忐忑忑地提前到班上去候课,却被两位人高马大的男生误认作新同学,羞得两脸绯红;怀揣着
期刊
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属于阅读的时代,大概是不为过的。这倒不是说在过去阅读就没有发生,相反,自有记录的文明延续以来,阅读就持续发生着。在过去,由于知识匮乏,书籍阅读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特权,也成为接近人类轴心时代产生的伟大思想的不二法门。彼时,阅读就像广袤原野上矗立的一座通天塔,跻身其中的人寥寥无几。而当下,阅读普泛化、平民化、多元化,早已打破阅读权力的大一统,大部分人只要想阅读,总有阅读的渠道。况且,阅
期刊
昔日,宋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一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人生,也的确是在书香氤氲中得以不断修正与提升的。  播下一粒种子  过去读历史书,每到新旧王朝革故鼎新之时,常有志士仁人呼吁新王朝要保存下“读书种子”。可见读书的“种子”是可以留下的。我虽不敢自称是什么“读书种子”,但渴望读书的“心苗”却是很早就播下了。  我的老家在黄
期刊
信息技术正飞速进入校园、课堂,进入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其更灵活、安全、方便、快捷,多角度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在众多课型当中,信息技术在听说教学中的运用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音的准确性和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一、语音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1. 利用ASR技术关注语音准确性  ASR技术,即自动语音识别技术,是把人
期刊
一晃,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步入教坛八年,与恩师陈智峰老师也相处已八年了。初遇时,便知陈老师已于而立之年被破格评为温州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再过四载,又亲眼见证他于不惑之年晋升为浙江省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其后未逾三载,他又在今年获评全省中小学仅29名的专技二级岗位。尽管仍旧耕耘在高中一线,陈老师已相当于大学二级教授的身份了,每每仰望其成就,愚徒只能满怀孺慕地暗叹:“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
期刊
在过去的两年,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在抗疫的煎熬时期与转折中,中国海外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随之被唤起,并强化了对祖国政治体制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发生重大动荡,但后来我们看到,疫情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切尔诺贝利时刻’,暴露出西方国家的严重问题。”一位来自上海的“90后”研究生在接受新加坡华文媒体《联合早报》采访时如是说道,语气中透着自信。这位受访者强调,他对国家的热爱
期刊
本学期,按照上级制定的“师生比”我校出现了严重的教师超编现象,其原因是学校所在地域最近两年纳入市里的“经济开发区”,教育系统迟迟没有完成划转交接,教师的人事关系处于封闭状态,外加附近的村庄城镇化加速,学生到城区就读的数量逐年增多,没有了教师的调动,班级数量却逐级递减,教师人员过剩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突出了。基于这样的情况,辖域内主管部门建议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支教镇域小学的活动,以缓解个别小学师资紧张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