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儿童医院
通讯作者:王江涛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rhG-CSF)在早产儿感染合并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早产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重组粒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和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第4天进行血液学检测。结果 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粒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中能安全实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 早产儿; 感染; 粒细胞减少症
近年来,随着国内医学的发展,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有大幅上升。早产儿救治技术的提高,使一些低胎龄、极低甚至超低出生体重儿得到了及时、成功的救治。但同时,早产儿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早产儿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力低下,感染成为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严重的感染常常使患儿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粒细胞低下,使疾病更加的恶化,因此迅速提高患儿外周血中粒细胞数目非常重要。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rhG-CSF),治疗感染引起的早产儿粒细胞减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1月住院的早产儿,通过全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值<1×109/L,临床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在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经临床分析和实验室检查,符合感染引起的患儿,按照发现日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8例,男9例,女9例,胎龄32~36周,体重1130~2340 g,平均体重1890 g;对照组17例,男9例,女8例,胎龄31~35周,体重1050~2360 g,平均体重1890 g。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发现粒细胞减少后,均停用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抗生素,调整抗生素的应用,改为对骨髓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其中对照组单纯应用抗感染、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人白细胞生成素10 μg/Kg,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连用3天;在治疗第4天行外周血细胞检查,并进行统计比较。
1.3 统计分析 应用SSPS 10.0软件包处理,对两组患儿采取配对t检验,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及粒细胞数(×109/L)
3 讨论
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和机会感染,感染是早产儿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既有机体防御功能不成熟,如皮肤、黏膜、胃液的非特异免疫功能薄弱,又有各种抗体的匮乏、补体缺陷和中性粒细胞质和量上的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近年来机械通气和深静脉置管的应用,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使各种感染呈加速上升趋势。早产儿感染发展快,病情常较严重,有时呈瀑布式,重症感染明显增加。严重的感染迅速消耗了有限的骨髓储存池内的粒细胞,使新生儿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感染加重,病情延长[3]。
机体的识别、防御的主要执行者是中性粒细胞,它以非特异的方式吞噬外来抗原并降解成碎片。中性粒细胞在人白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由骨髓造血细胞分化而来,并由骨髓池释放于外周。人粒细胞生成素(CSF)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并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的患儿CSF的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成正比,粒细胞的迅速入血,可减少潜在的感染并发症。目前应用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rhG-CS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多肽类生成因子,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并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增殖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既往多用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4]。其是否应用于早产儿,临床目前仍未达到共识。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能使患儿粒细胞增加明显,患儿均未发生发热等不良反应。考虑到早产儿发生感染的几率高,影响其存活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密切监测患儿外周血细胞学的同时,应用人白细胞生成素,以提升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吴丽华,王志国.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1,19(2):76-7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3] 王同显,马保风,赵林,等.早产儿中性粒细胞特点与败血症.新生儿科杂志,2002,17(5):236.
[4] 陈根本,王家勤,吴辉荣,等.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白血病强化疗白细胞减少.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5):269.
(收稿日期:2011-03-04)
(本文编辑:郎威)
通讯作者:王江涛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rhG-CSF)在早产儿感染合并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早产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重组粒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和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第4天进行血液学检测。结果 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粒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中能安全实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 早产儿; 感染; 粒细胞减少症
近年来,随着国内医学的发展,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有大幅上升。早产儿救治技术的提高,使一些低胎龄、极低甚至超低出生体重儿得到了及时、成功的救治。但同时,早产儿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早产儿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力低下,感染成为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严重的感染常常使患儿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粒细胞低下,使疾病更加的恶化,因此迅速提高患儿外周血中粒细胞数目非常重要。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rhG-CSF),治疗感染引起的早产儿粒细胞减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1月住院的早产儿,通过全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值<1×109/L,临床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在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经临床分析和实验室检查,符合感染引起的患儿,按照发现日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8例,男9例,女9例,胎龄32~36周,体重1130~2340 g,平均体重1890 g;对照组17例,男9例,女8例,胎龄31~35周,体重1050~2360 g,平均体重1890 g。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发现粒细胞减少后,均停用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抗生素,调整抗生素的应用,改为对骨髓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其中对照组单纯应用抗感染、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人白细胞生成素10 μg/Kg,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连用3天;在治疗第4天行外周血细胞检查,并进行统计比较。
1.3 统计分析 应用SSPS 10.0软件包处理,对两组患儿采取配对t检验,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及粒细胞数(×109/L)
3 讨论
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和机会感染,感染是早产儿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既有机体防御功能不成熟,如皮肤、黏膜、胃液的非特异免疫功能薄弱,又有各种抗体的匮乏、补体缺陷和中性粒细胞质和量上的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近年来机械通气和深静脉置管的应用,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使各种感染呈加速上升趋势。早产儿感染发展快,病情常较严重,有时呈瀑布式,重症感染明显增加。严重的感染迅速消耗了有限的骨髓储存池内的粒细胞,使新生儿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感染加重,病情延长[3]。
机体的识别、防御的主要执行者是中性粒细胞,它以非特异的方式吞噬外来抗原并降解成碎片。中性粒细胞在人白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由骨髓造血细胞分化而来,并由骨髓池释放于外周。人粒细胞生成素(CSF)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并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的患儿CSF的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成正比,粒细胞的迅速入血,可减少潜在的感染并发症。目前应用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rhG-CS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多肽类生成因子,具有促进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并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增殖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既往多用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4]。其是否应用于早产儿,临床目前仍未达到共识。本研究发现,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生成素能使患儿粒细胞增加明显,患儿均未发生发热等不良反应。考虑到早产儿发生感染的几率高,影响其存活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密切监测患儿外周血细胞学的同时,应用人白细胞生成素,以提升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吴丽华,王志国.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1,19(2):76-7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3] 王同显,马保风,赵林,等.早产儿中性粒细胞特点与败血症.新生儿科杂志,2002,17(5):236.
[4] 陈根本,王家勤,吴辉荣,等.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白血病强化疗白细胞减少.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5):269.
(收稿日期:2011-03-04)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