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供给、管制与赋能

来源 :中国土地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入形成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虽然规定了框架规制,但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了优质耕地,维持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主导的赋能治
其他文献
人类漫长的历史上,获取食物的方式往往标志着重大的进步。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耕作,文明一直繁衍传承。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50多万平方千米,仅占国土面积的16%左右,粮食问题一直非常严峻,科学家和农业学家均在为解决农业问题而不懈地探索着。中秋丰收之节刚过,国庆佳节即将到来,一则喜报传来: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中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制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机制,实现生态修复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估,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模式,为建立生态修复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持续提升浙江省全域生态系统质量、筑牢美丽浙江的生态底色的重要途径,是高质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期刊
研究目的: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绿色转型势在必行的背景下,探索矿企停产后采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向,为区域城镇发展和矿产资源开采之间的空间协调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FLUS-UGB模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的“RIC”框架。研究结果:(1)平定县“城—矿”潜在高冲突地区面积为298.23 hm2,潜在中冲突地区面积为914.01 hm2,潜在高、中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平定县的城镇发展轴带上;(2)基于生态贡献度与城矿潜在冲突的采矿用地再利用综合研判结果表明,平定县13.48%的采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