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其他文献
作者认为,"感性"都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开端",但是"感性"这一概念在他们各自的体系内的规定是不同的,它的规定在他们之间本质上是一个辩证发展的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对文学名著复译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语言文化发展、译本缺陷等因素导致历时性复译,而译者理解和表达、读者的需求以及商业利益则是共时性复译
爱丽斯·沃克1998年的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是一部颠覆色彩很浓的小说。小说中的颠覆思想主要体现在父权制的颠覆、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以及理性至上主义的颠覆这三个方面。
王夫之论诗,很有浪漫情怀,尤为突出诗歌的血性真情,肯定悲情的美学价值,强调创作与阅读中人的自由度和主题性。这些,与湖湘文化的悲情意识、坚韧精神与浪漫情怀都有着密切关
汶川地震后3周内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479名伤员,本文对灾害中的救治经验进行总结.在最初阶段,从应急预案启动到开始收治伤员,应立即开展应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
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中倾向较大的一项.其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羞怯、人际期望过高、过分以对方为中心或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等行为,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心
本文对比较美学国内外的现状作了现象上的描述,联系比较美学的内在理路,分析了中国比较美学何以呈现为现在势态的原因,指出了中国比较美学的局限,从全球比较美学的语境谈了中
文章探讨发展出一种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民主在此意味着"由人民做主",即人民真正地参与影响其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决策.这可能采取任何可能形式的代议制民主或
今天的美国教育正处在一个保守时期.众多的学校被责之为失败的机构,因为它们远没有适应美国社会的环境变化.许多人甚至把美国公立教育视为经济效率低下、失业、贫困和国际竞
目的考察面孔表情加工对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时空模式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正性、中性、负性三种面孔表情简笔画图片为刺激,31名受试者(男18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