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言谈举止中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形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言行一致,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修养,完善自己的形象,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亲其师,信其道”、“身正为范”这两句话就是良好的德育形象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证明。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六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板书——字迹正确,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这既是体育与保健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与保健教学内容广泛,又为实施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不失时机地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的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运用教材进行品德教育。通过球类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勇敢、协作配合等意志品质和应变能力;田径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武术、技巧等项目培养灵巧、机智、果断、勇敢和自控能力等等。同时,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由此,在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本身就在不断的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培养。
  三、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
  教材的灵活应用上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课堂上,课堂常规,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显而易见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
  四、在学生评价中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好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表扬、鼓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有罚的道理。而对于过于严厉的批评,有可能毁灭学生的兴趣,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二是言行避免粗暴;三是就事论事,不以学生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技巧和机智,使学生在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所谓“留守孩子”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孩子寄留家乡,由爷爷奶奶、亲戚或他人监护教育的孩子。农村“留守孩子”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地农村普遍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外出务工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民族素质的提高。而在农村学校中,许多留守孩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时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效果
期刊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而创新教育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开展和实施创新教育,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国家、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要靠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同时创新教育又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在本学科中开展创新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师是教育的关键,而教师的
期刊
“教书必须育人”,这是魏书生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教书不是最终目的,育人才是教学的出发和归宿,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好的思想教育者。而思想教育中,德育教育又应排在首位,它是其他一切教育无可替代的,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本着“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绩,下面谈几点肤浅的做法。    一、德育渗透于
期刊
“德育课讲的内容太枯燥”、“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这是许多学生在学习德育时的感慨。确实德育课的基本理论抽象而深奥,如果再从概念到概念,以理论理,就事论事,空乏说教,只有抽象的理论,没有具体生动的实际,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因此,作为德育课教师,就应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变“灌输式”传统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我身上有这样一件事,2007年的下期第三周我值周,星期一晚上八点已过,我的手机铃声响起,接通后那边传来一位妈妈(我校的一位教师)着急的声音:“王校长,我是XX,请帮我看看我儿子在学校里没有,太晚了……”我听出了电话那头的焦急和信任,我一边安慰她不要太着急,一边走出办公室在校园里巡视,结果在一群小孩堆里找到了贪玩的孩子,然后攥着他的手借助微弱的手机灯光把这孩子送到了前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实践也证明,很多时候,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教师的奖励比惩罚有效。真正的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所以,我们理应提倡奖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甚至可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期刊
“研训一体”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则。那么,如何有效实现“研训一体”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认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作为进修学校的教师都有畏难情绪,或认为自己底子薄,知识欠缺,搞不了;或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管理者,就应该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我校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全校达成共识:学生学得好的课才是好课。   自三月以来,具有我校特色的“三自五步”关联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校逐步酝酿成熟并被扎实推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全面领会、把握本质     
期刊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的生命觉悟。笔者认为,小学品德课,事实上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它构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命场,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的大舞台,因此,在小学思品的教学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它的生命磁场效应,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真正有助于学生成长土壤,成为教师育人的阵地。    一、激情效应把学生引入生命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