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处理教材理念,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ld2006_ld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作为全国广泛使用的教材,在教育教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它着重考虑学生共同发展规律,难于充分适合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识和心里发展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创新处理教材,使其更符合學生认知规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一、以学情为基准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关注全体学生
  1. 调整模块之间顺序,适应文理分科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学情、教材难易度、考纲要求、广东地区文理分科时间的情况,必修教材开课顺序可调整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3《稳态与环境》→必修2《遗传与进化》。《分子与细胞》大部分内容紧密衔接初中,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稳态与环境》属于个体和群体的宏观水平,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更适合高一文理没有分科时开设。《遗传与进化》涉及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基本规律等知识,难度大且对文理科学生教学目标和侧重点都不同,放在高二文理分班后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文理科学生思维特点和基础分别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既可以达到课标的要求,又可以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的呈现更适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2. 调整章节之间顺序,使知识逻辑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规律
  根据知识逻辑对教材顺序进行合理调整,可使教学内容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必修2第1、2章的顺序是“遗传因子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是按照科学发展的时间主线,以求达到学生探知、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但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特别对于一些生源不理想学校或者文科生,达不到编者的预期效果。根据学情和知识逻辑性,经过重组,调整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遗传因子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授课过程,知识就变的更加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对文科生非常适合。
  二、重视综合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
  1. 活动化处理教材抽象内容,倡导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
  高中生物知识层次较高,且涉及微观领域和前沿知识,一些抽象内容学生学完后仍搞不清楚或很快就忘记很难掌握。实践性、趣味性的主体活动可以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如有丝分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用卡纸制作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模型,在课堂上动手摆放这些模型去构建和体验减数分裂各个分裂时期特征的动态过程。这样处理使教材内容得到充分活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在活动中掌握了有丝分裂的动态知识过程。再如“蛋白质脱水缩合、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内容,设计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实现“教学做合一”理念。
  2. 问题化处理教材核心内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问题化处理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式教学,教师按逻辑关系将“定论”教学内容分设成若干问题“链接”,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来建构知识和培养思维。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教学过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①第1、2组噬菌体有什么不同?②第1、2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什么结论?③如何获得32P和35S 标记的T2噬菌体?围绕这些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该部分的核心知识内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也可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生成新问题,如实验结果有少量放射性,进一步得出搅拌和离心作用及处理时间的关键性。问题化处理教材的关键是形成“认知冲突”,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
  3. 以教材为根本,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充实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是一节优质生物课必不可少的元素。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案例多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受制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如讲到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时,作者将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拟南芥AtNHX5基因的克隆及抗盐性分析”的主要成果展现给学生,把抽象原理变成了具体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清晰、直观的印象,又使学生感受到基因工程并不神秘,离生活并不遥远。再如学习细胞癌变、免疫、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时,教师应自己或者动员学生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生物学信息或生命科学新进展,带进生物课堂。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搭建“生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看、相互帮、相互说、相互考、相互评、相互辩”,使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评价、相互反馈,达成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相互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一个,学生有几十人,教师常常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将新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作文教学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这样的探索会给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变化,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写作上有许多新的收获。  一、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
前两年,我有幸到长春的“刘老根大舞台”,欣赏了东北的文化大餐——“二人转”。“二人转” 演员各有千秋,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让观众惊叹的绝活(俗称特色菜),这些绝活多姿多彩且让人叹为观止,如东北的炖菜般浓烈醇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东北深厚的文化底蕴。赞叹之余,我联想到我们的物理教学,有感而发。  一、 你太有才(财)啦——谈物理教学中的激励教育和兴趣激发  走在东北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的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学科,它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音乐知识”。我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尝试,让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以师为镜,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发挥自身艺术素养和语言魅力,让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挥洒自如的演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思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缺乏辨析能力,对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等认识还比较模糊。而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作文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写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
一位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公开课时,原打算在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的“聪明、机智、能干”后,抛出“闰土真的什么都比我强吗?”这一问题,以期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多元地感受人物形象。没想到,当全班还刚刚开始研究闰土的那些“正面”特点时,一个学生却斜刺杀出,让原来打算安排在后面的教程不得不临时提前。  师:同学们,闰土的过人之处还有不少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1(突然起立):老师,我突然觉得闰土其实也是一
分层教学模式指在充分研究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然后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正确划分学生层次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对学生的分层要做到全面、客观,切不可仅凭成绩就把学生草率分层。除了成绩以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毅力、智力水平及潜力
环保教育并不能以一种知識形态对学生进行灌输,只能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行为当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环保意识呢?  一、创设情景,加强环保意识  不管是介绍环保知识,还是作出环保的决策,都离不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因此,我们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渗透环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就知道:任何一节课,都离不开它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具有统领作用,或者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就连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强调,把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足以证明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但仍然存在“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
地方历史与社会的素材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它内容丰富,是广泛记载地方自然、地理、物产、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小型“百科全书”,起着“览一隅而知天下”的作用。  我校由王林生老师于2007年编撰的校本课程《身边的历史与社会》,通过课外探究、课堂渗透的方式,在完成了一个轮回的校本课程教学之后,学生对自己家乡历史的认识得以提高,学习热情受到极大激发。几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