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
一、诱发兴趣,激发动机,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1、优化导入,让学生有探知的欲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纵观所有名师的课例,我们都会为他们的导入拍手叫绝,我想,这也正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对学生来说,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设置一些趣味性强又带有悬念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使学生融入数学。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设计一次分组修路比赛:把四段长度分别为12米、60米、120米、1200米的路分给四个小组去修。并告知如果让每个小组的男生单独修要6小时完成,让女生单独去修要12小时完成,现在请你们各组男女生合作去修,算算看各需要多少小时修完?开始时自然有学生会抗议,认为不公平,但当各组学生得出的答案相同时,却又大多会露出好奇的目光,此时已激起学生去探知工程问题的欲望。
2、善于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并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总是不一样的,此时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会激起学生更加旺盛的求知欲。如促其成功:“你真有勇气,为同学们开了个好头!”“你真了不起,你的说法比我原来想的更好!”盼其成功:“别泄气,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我们让暂时还没有理解的同学想一想,给他们一点时间好吗?”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有主见,能把想法说清楚些吗?”“还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们愿意吗?”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特定的情境是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时刻就在自己身边,在感知新知的基础上,能产生新的问题,引起探究的欲望,在参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要求每位学生要随意带一份报纸来上课,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自己带的报纸上找出百分数来,再让学生说说各自找出的百分数的意义。此时,他们已真正感悟到百分数确实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花圃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测绳”的方法。之后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一端在空中旋转,“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测绳”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知的欲望。同学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还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
数学教学总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才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而且问题要有趣味、有思维深度,要问在关键处,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觉得有想法,而且非想不可,于是这一问就能激起千层浪,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理想境界。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出示一组数:把7/8、7/9、7/10、7/15、7/20、7/24、7/25化成小数。让学生试化后,当学生看到以上7个分数的分子都是7,却有的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与探索主题相关联的问题:①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它的分子有关吗?这就把学生的心理引到对分数的分母的观察与思考中。②与分母的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大胆猜测。③分母具备什么特征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④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些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面临着一个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系列问题也正好成为学生自行探索的程序。这样,学生有了探索的问题和程序,就产生了探索的意向动因,促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探索。
四、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渴求学习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消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教学十二册第39页“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一道数学题时,我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象压路机?试一试:用你的“压路机”在桌上滚一滚。议一议:从演示中发现了什么?结果有的学生用圆柱形铅笔滚动,有的用课本卷成圆筒滚动,有的用自带的圆柱体滚动……。学生通过用自制的“压路机”观察、讨论,真正理解了题意,顺利解决了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是经历数学,是在现实的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数学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融入数学、感悟数学,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诱发兴趣,激发动机,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1、优化导入,让学生有探知的欲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纵观所有名师的课例,我们都会为他们的导入拍手叫绝,我想,这也正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对学生来说,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设置一些趣味性强又带有悬念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使学生融入数学。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设计一次分组修路比赛:把四段长度分别为12米、60米、120米、1200米的路分给四个小组去修。并告知如果让每个小组的男生单独修要6小时完成,让女生单独去修要12小时完成,现在请你们各组男女生合作去修,算算看各需要多少小时修完?开始时自然有学生会抗议,认为不公平,但当各组学生得出的答案相同时,却又大多会露出好奇的目光,此时已激起学生去探知工程问题的欲望。
2、善于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并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总是不一样的,此时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会激起学生更加旺盛的求知欲。如促其成功:“你真有勇气,为同学们开了个好头!”“你真了不起,你的说法比我原来想的更好!”盼其成功:“别泄气,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我们让暂时还没有理解的同学想一想,给他们一点时间好吗?”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有主见,能把想法说清楚些吗?”“还有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们愿意吗?”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特定的情境是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时刻就在自己身边,在感知新知的基础上,能产生新的问题,引起探究的欲望,在参与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要求每位学生要随意带一份报纸来上课,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自己带的报纸上找出百分数来,再让学生说说各自找出的百分数的意义。此时,他们已真正感悟到百分数确实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花圃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测绳”的方法。之后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一端在空中旋转,“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测绳”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知的欲望。同学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还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
数学教学总是离不开问题的,问题才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而且问题要有趣味、有思维深度,要问在关键处,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觉得有想法,而且非想不可,于是这一问就能激起千层浪,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理想境界。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出示一组数:把7/8、7/9、7/10、7/15、7/20、7/24、7/25化成小数。让学生试化后,当学生看到以上7个分数的分子都是7,却有的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与探索主题相关联的问题:①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它的分子有关吗?这就把学生的心理引到对分数的分母的观察与思考中。②与分母的什么有关呢?让学生大胆猜测。③分母具备什么特征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④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些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面临着一个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系列问题也正好成为学生自行探索的程序。这样,学生有了探索的问题和程序,就产生了探索的意向动因,促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探索。
四、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渴求学习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消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教学十二册第39页“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一道数学题时,我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象压路机?试一试:用你的“压路机”在桌上滚一滚。议一议:从演示中发现了什么?结果有的学生用圆柱形铅笔滚动,有的用课本卷成圆筒滚动,有的用自带的圆柱体滚动……。学生通过用自制的“压路机”观察、讨论,真正理解了题意,顺利解决了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是经历数学,是在现实的背景中体会和抽象数学模型,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数学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融入数学、感悟数学,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