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防范及保证用药安全的措施。方法:通过阅读文献、相关规章制度,总结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总结用药安全的有效防范措施。结果: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包括药品自身质量、用药合理性以及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等。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用药管理不规范、医护人员主观错误。防范及提高用药安全性的措施包括规范管理、提高医护人员专业修养及素质。结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可以提升临床的诊治与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质。
【关键词】 临床用药要求 安全隐患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49-0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水平正逐步提升,与之相应,对于临床诊疗的效果、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除外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水平外,临床用药安全程度是衡量先进医疗机构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低消除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加强防范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管理层面临的重大任务。
1 影响临床用药安全的主要原因
包括药品自身质量、用药合理性、药品不良反应等。近年来,国内屡次发生的药品不良事件,凸显了我国上市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成为患者用药安全的极大隐忧[1]。加大药品质量监管力度是解决此项问题的关键。其次,用药合理性与正确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抗生素使用为例,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存在相当大比例的抗生素滥用现象,其主要危害为增加了耐药菌形成的几率,从长远来看将降低治疗效果。最后,某些药物本身即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集中体现在抗肿瘤的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这就要求医师在用药时全面权衡利弊,并熟悉药物属性及配伍禁忌。
2 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现状
2.1 临床现状
据2008药监局调研统计,2.8种药品出现在一张处方中;84%处方含基本药物;50%处方含抗生素;37%处方含针剂[2]。上述情况体现了目前国内对于用药处方管理仍不规范,也体现了某些医务人员对待临床用药态度不够严肃。
2.2 药品管理不规范
包括药品放置不规范,为取药方便而未按照要求摆放药品或分类2混乱;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如低温保存要求未放置进冰箱,或某些应避光储存的药物摆放于见光药架而发生变性;未及时处理过期药品。上述情况多见于药房,由于药品保存不善而导致药性丧失、过期药品被使用,从而延误治疗或降低疗效,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3 临床用药的主观安全隐患
包括医生开具错误处方;药房人员发放药品错误;护理人员未根据医嘱进行配药或配药时未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导致剂量错误或搭配错误,或不当地混合药物导致发生反应;患者未遵从医嘱擅自服药。
3 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首先,需要上级监管部门的配合,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质量,杜绝假药、次品药等不合格品进入临床使用。其次,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的药品管理。对药房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定期抽查药品摆放、储存是否合理,定期清理过期药品,保证药品药性,确保临床疗效;另外,需加强药品发放的核对,坚决避免错发、错配药物情况的产生。最后,要完全杜绝医护人员因主观原因导致的用药错误。包括加强专业培训,尤其是要对医护定期进行新药品药性、适用疾病、使用禁忌的培训;加强医师处方规范化管理,对于药品用量。用法必须详细准确说明,定期抽查处方、医嘱;护理人员则要切实履行三查七对,确保医嘱执行正确,并在执行过程中再次确认处方,出现错误、不明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医师更正。对于患者则要加强宣教,解说清楚遵循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对治疗的重要性,避免在患者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临床用药安全。
4 讨论
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专业的临床技术操作及准确的药物使用,消除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加强防范措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药物是双刃剑,既治病也致病。有效是治病用药的目标,追求安全是达到理想疗效的保证[3]。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求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安全意识及专业素养、对患者进行遵医嘱用药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很多常用药已被发现具有新的疗效,同时,医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药、特效药投入到临床应用之中。保证医师第一时间了解老药新用以及新药信息,确定药物属性、毒副作用及适应症,可以降低新药在临床使用环节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综上所述,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应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配合有效防范措施及手段,最大限度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林青,曾芳.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29):26-27.
[2] 叶雪丹.浅谈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132.
[3] 郭代红.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风险防范[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1):3.
【关键词】 临床用药要求 安全隐患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49-0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水平正逐步提升,与之相应,对于临床诊疗的效果、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除外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水平外,临床用药安全程度是衡量先进医疗机构专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低消除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加强防范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管理层面临的重大任务。
1 影响临床用药安全的主要原因
包括药品自身质量、用药合理性、药品不良反应等。近年来,国内屡次发生的药品不良事件,凸显了我国上市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成为患者用药安全的极大隐忧[1]。加大药品质量监管力度是解决此项问题的关键。其次,用药合理性与正确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抗生素使用为例,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存在相当大比例的抗生素滥用现象,其主要危害为增加了耐药菌形成的几率,从长远来看将降低治疗效果。最后,某些药物本身即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集中体现在抗肿瘤的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这就要求医师在用药时全面权衡利弊,并熟悉药物属性及配伍禁忌。
2 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现状
2.1 临床现状
据2008药监局调研统计,2.8种药品出现在一张处方中;84%处方含基本药物;50%处方含抗生素;37%处方含针剂[2]。上述情况体现了目前国内对于用药处方管理仍不规范,也体现了某些医务人员对待临床用药态度不够严肃。
2.2 药品管理不规范
包括药品放置不规范,为取药方便而未按照要求摆放药品或分类2混乱;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如低温保存要求未放置进冰箱,或某些应避光储存的药物摆放于见光药架而发生变性;未及时处理过期药品。上述情况多见于药房,由于药品保存不善而导致药性丧失、过期药品被使用,从而延误治疗或降低疗效,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3 临床用药的主观安全隐患
包括医生开具错误处方;药房人员发放药品错误;护理人员未根据医嘱进行配药或配药时未认真履行三查七对,导致剂量错误或搭配错误,或不当地混合药物导致发生反应;患者未遵从医嘱擅自服药。
3 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首先,需要上级监管部门的配合,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质量,杜绝假药、次品药等不合格品进入临床使用。其次,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的药品管理。对药房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定期抽查药品摆放、储存是否合理,定期清理过期药品,保证药品药性,确保临床疗效;另外,需加强药品发放的核对,坚决避免错发、错配药物情况的产生。最后,要完全杜绝医护人员因主观原因导致的用药错误。包括加强专业培训,尤其是要对医护定期进行新药品药性、适用疾病、使用禁忌的培训;加强医师处方规范化管理,对于药品用量。用法必须详细准确说明,定期抽查处方、医嘱;护理人员则要切实履行三查七对,确保医嘱执行正确,并在执行过程中再次确认处方,出现错误、不明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医师更正。对于患者则要加强宣教,解说清楚遵循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对治疗的重要性,避免在患者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临床用药安全。
4 讨论
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专业的临床技术操作及准确的药物使用,消除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加强防范措施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药物是双刃剑,既治病也致病。有效是治病用药的目标,追求安全是达到理想疗效的保证[3]。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求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安全意识及专业素养、对患者进行遵医嘱用药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很多常用药已被发现具有新的疗效,同时,医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药、特效药投入到临床应用之中。保证医师第一时间了解老药新用以及新药信息,确定药物属性、毒副作用及适应症,可以降低新药在临床使用环节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综上所述,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应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配合有效防范措施及手段,最大限度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林青,曾芳.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29):26-27.
[2] 叶雪丹.浅谈临床用药安全隐患的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132.
[3] 郭代红.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风险防范[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