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九年级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模糊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将实验与内容融为一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材中的实验具有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微型化、绿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等特点。特别是增加了许多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更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下面谈谈本人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有课堂实验、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几种方式,教学时我们侧重于“课堂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对于“家庭小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则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物品进行实验。我们还将部分习题中的实验作为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时也将个别“家庭小实验”安排在课堂上来完成。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一课题时,我们就将“石墨导电实验”和“生成炭黑的实验”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还让学生现场演示用6B铅笔芯替代石墨电极试验其导电性、用玻璃刀裁玻璃等实验。这样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化学对个人生活和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个别实验存在设计不严密、操作不规范、现象不明显等缺点,我们在仔细研究、分析探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个别实验的改进,现列举如下:
  1、实验2-5(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教材设计的实验步骤中,缺少了对“二氧化锰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探究,而且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的操作不太准确。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⑴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这两支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⑵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二氧化锰的那支试管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经过这样改进,实验操作更加规范了,同时也使探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2、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氨分子的扩散”: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小烧杯中,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躲避该气味的刺激。此外,实验室常用的最小烧杯一般为50 mL,用实验室常用的大烧杯(一般为500mL)罩不住两个50 mL小烧杯的。对此我作如下改进:将浓氨水倒入小试剂瓶内,敞口放置,并与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A放在一起,再用500 mL大烧杯罩住,大烧杯外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B。待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后,立即盖上盛氨水的小试剂瓶的瓶塞,该瓶试剂可供下一个班级教学时使用。这样设计,既观察到明显现象,又将污染降到很小程度,还能节省实验时间及实验药品。
  3、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若按教材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要让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又由于玻璃管较细,待锥形瓶冷却后,很难观察到气球会缩进玻璃管内。对该实验我们进行如下改进:参照图5-1,将小号试管的管底去掉,制成口径较大的玻璃管,替代细长玻璃管。通过对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进行加热来使白磷燃烧。实验时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气球先胀大后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冷却后称量发现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4、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教材图中所示瓶子似乎太大,实验前要收集一大瓶二氧化碳既费时又费药品。对此我采用质地较软的一次性透明塑料小水杯(预先做好封口处理)进行实验,既节约时间,又节省药品,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三、实验再开发: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实验以外,我们发现教材中的部分实
  验还具有生成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尝试着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具体有以下几个实验:
  1、上册教材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当学生看到气球胀大时很是兴奋,再看到气球慢慢缩小,最后缩进玻璃管内,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这个现象极大地刺激着学生去探索其中的缘由,探究活动也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高潮,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总结得出“由于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此时我再抛出一个问题:如何让玻璃管内的气球弹出?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多种方案,如:用镊子取出,用玻璃棒捅出,通过加热锥形瓶让其弹出等等,最后我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可喜的是,多数学生懂得利用前面学到的“瓶内气压变化引起气球变化”的结论来设计实验方案。
  2、当做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后,我取出一瓶500mL塑料瓶装汽水,学生们先是诧异,而后有一些学生就想到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此时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证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能否利用这瓶汽水来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讲述你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方案,如: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放入装有石蕊溶液的试管中,待溶液变红后,再将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按照他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经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探究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了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这一事实,也学会了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设计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蜡烛的燃烧现象为什么不同”实验,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绝空气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对燃烧造成什么影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前面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结论,教学时我们将实验进行再开发,提供部分器材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实践,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使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从这一活动的实施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尝试着各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取了用嘴吹灭、用书扇灭、用水浇灭、用剪刀剪去燃烧的烛芯等方法,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将前面得出的结论应用在他们的具体方法中,理论的精髓在这里得以体现。
  实践证明,教师在条件允许时,若能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生成性再开发,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四、自制仪器装置
  积极开动脑筋、集思广义,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物品(包括一些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制作相关仪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较好的形式。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制成多用滴管(见附图1);利用装洋参丸(或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穴板(附图2);利用小号具支试管、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小号离心试管等制成一套试验白磷与氧气反应的装置(附图3 );利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塑料眼药水瓶、塑料吸管、装新簧片的小药瓶等制成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附图4)。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有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如一氧化碳的燃燒、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氧化铁的实验,因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教学时我们只能采用课件进行演示。有些实验的成功率还不够高,如“粉尘爆炸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试验后,效果不够理想,一方面成功率不高,另一方面现象不像书上描述的那么明显。诸如这些实验,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这类实验的可行性、可视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实验的独特的教学功能。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语文学科面临的义不容辞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下面就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心理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交往动机 注意品质  1.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
内容提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一改往日成绩定优劣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的升学率,而是关注学生成长的经历和过程。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后的成绩与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注重了实效性,有明确的标准,真正体现了过程性,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理念 评价 关注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做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生化、体液代谢失调的症候群。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
【摘要】 高中物理難教、难学的现状,再加上高中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较紧,所以实现高效率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重要理念。高中物理教师也在积极响应新课标精神,以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从分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对建设高效物理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 更多还原  【关键词】 新课程 高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目前的体育教学中看,要想达到此目标还具有一定的的难度。因为目前的体育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我觉得,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想全面提高,还必须从很多方面着手加强。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谈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有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