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主体体现;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35—01
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师上好思想品德课,则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其将来升学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一是让学生对整个教材进行通读,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构成体系和衔接顺序,使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并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找出材料的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然后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表,找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概念,提高分析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二是阅读部分内容。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有的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这就需要学生对部分课文反复研读,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后,关键是要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全体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是阅读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材的重点部分、重点章节和知识点,学生在进行重点阅读时,对重点应不止一次地读,要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体会语言组织形式,又要体会其中的理论内涵,从而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二、抓好课前备课这一关键
思想品德课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掌握课程标准,针对教材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特别要精心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互相探究,在阅读、思考、分析、归纳中,掌握要点,解答疑难。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并致力于思考如何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围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动手操作,学会自己找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深奥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环节,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素除学校教育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熟知,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的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知行并重上。教师应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对错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内容和所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教师则要重新设计,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冲突碰撞,创设出一种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35—01
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师上好思想品德课,则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初步的政治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为其将来升学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一是让学生对整个教材进行通读,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构成体系和衔接顺序,使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并要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找出材料的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然后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表,找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概念,提高分析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二是阅读部分内容。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有的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这就需要学生对部分课文反复研读,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后,关键是要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全体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从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是阅读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教材的重点部分、重点章节和知识点,学生在进行重点阅读时,对重点应不止一次地读,要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体会语言组织形式,又要体会其中的理论内涵,从而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二、抓好课前备课这一关键
思想品德课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掌握课程标准,针对教材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特别要精心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互相探究,在阅读、思考、分析、归纳中,掌握要点,解答疑难。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并致力于思考如何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围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动手操作,学会自己找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深奥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环节,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素除学校教育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熟知,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的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应定在知行并重上。教师应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对错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内容和所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教师则要重新设计,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冲突碰撞,创设出一种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