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评价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气资源的大量不断消耗,我国绝大多数中、高渗透性的大型油气藏已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开采阶段。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相对丰富,总储量占陆地探明油气储量的27%左右,低渗透油藏注气可显著提高采收率。《提高采收率原理》一书概述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点、注气提高采收率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难点,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取得的项目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注气对流体相态的作用、注气开发分子扩散机理,固相沉积及混相压力测试及相关理论,总结了不同低渗透性油藏注气方式、评价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分析了示踪剂、地震技术及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在注气动态监测中实例应用评价。本书系统性及理论逻辑性较强,具一定实用性,可为油气田开发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
  国内外低渗透油藏主要具以下特点:① 低孔、低渗、产能极低或不产油;② 原油性质较好,密度小、粘度低;③ 油藏物性较差,沉积物颗粒偏细、分选性差且含有较高胶结物;④ 储层层间均质性较差,砂层厚度多变,多与泥层交互;⑤ 储层下伏水层不活跃,主要依附于岩性;⑥ 储层间流体不遵循达西定律。由于渗透性较差甚至不能采取常规的注水开发方式。气体相比于水更具流動性,不仅有降粘、扩散及体积膨胀效果,还能降低界面张力,低渗油藏原油本身质轻,使注气提高采收率更显优势。注气提高采收率方式根据机理不同,主要有一次接触混相、多次接触混相及非混相驱等,具体多次接触混相又包含有蒸发气及凝析气驱两种,主要核心机理基本一致,通过降低界面张力获得高效驱油效率。
  目前低渗油藏注气类型主要包括干气和富气烃类气、二氧化碳或烟道气、氮气等3种,还有少许油藏注入空气进行试验。随着国内外低渗油藏注气开发试验的不断开展,目前低渗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应用于130多个项目,其中大多为注二氧化碳及天然气项目。资料显示所有注气项目中注二氧化碳方式的占比随油藏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少。一定压力及气体临界温度条件下采取混相驱可使驱油效率达90%以上。我国开展了多次低渗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项目评价,参评的石油储量有近1/10适合采用注气混相驱,相比水驱可平均提高采收率16%,表明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结合我国部分低渗油田具体特性及相关现场试验,发现注气方式相比传统注水方式更具优势,如油藏吸气能力较强且较稳定,有利于注采平衡理想状态实现;所需注气压力相对较低,有利于地层稳定及窜进现象的避免;水质良好不易发生腐蚀及泥岩膨胀等造成套管损坏,同时无需水质处理设备;实际开采中见注入气更易监管。我国低渗油藏注气方面仍面临许多难题,如油藏注气压力高、注入能力低问题、裂缝性油藏的注气问题、岩心物理模拟及注气评价问题、固相沉积防止问题等。
  上述内容在《提高采收率原理》一书中得以详尽分析。虽国内在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方面研究和评价不够系统深入,但各大油田及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一套注气可行性前期评价方法,主要涉及地质、开发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3方面。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加强油气渗流及传热传质方面理论研究,更多地注重机理方面探究,可在试验前通过建立准确模型进行迅速的数值模拟评估。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应以二氧化碳驱为主要方式,注气前应选取潜力较大的低渗油藏进行可行性评价;不同油藏具体的注入气体、注入压力、速度及体积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在注气过程中要重视固相沉积物的防治问题;我国很大一部分低渗油藏都发育有天然裂缝,因此可适当进行脉冲采油的现场试验;此外,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评价及相关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是提高注采效益的关键。
其他文献
国内各大油气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开采中后期阶段,原油开采效率显著下降。为提高原油产量,我国加大了对储量丰富但油品较差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力度。《钻井地质》一书结合不同油气藏地质特點,叙述了水平井钻前准备工作及钻井地质设计,深入分析了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地质因素,提出了水平井钻井地质相关优化设计方案,总结了地质录井方式、地层测试工作及完井阶段的资料收集。本书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可为我国
期刊
摘 要: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沙湾凹陷斜坡带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乌尔禾组发育中缓坡浅水砾石质扇三角洲,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沉积物搬运距离长,导致扇三角洲相带宽,但以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由于沉积水体较浅,湖平面相对升降对缓坡地形上扇三角洲的影响范围大,表现为氧化色与还原色纵横向
期刊
非均质油藏由于在储油层不同位置的原油构成及化学成分不同,在开采采集上存在一定难度。注气驱油开采可有效提高开采效率。《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非均質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以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  很大部分油藏中的原油化学成分组成与物理特性较复杂,呈现在同一油藏中原油在浓度梯度和原油物性密度上的非均质性。由于非均
期刊
摘 要:通过铀在含矿目的层西山窑组碎屑岩中各粒级的配分比例、α径迹蚀刻、电子探针,铀的价态和含氧系数等多种测试方法,对十红滩铀矿床北矿带铀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北矿带矿石中60.93%~87.45%的铀赋存在粒径小于0.05 mm的填隙物中,α径迹蚀刻显示主要呈团块状、(弱)聚集状及星点状分布,铀的赋存状态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和铀钛氧化物(含铀钛氧化物),矿石的U6+/U4+平均2.15,
期刊
低中高渗透地区油藏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高,提高油藏开采率已发展成低中高渗透地区油藏勘探开发的重点工作。《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一书研究了国内外不同技术开发方式下的提高低温浅渗透新型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及现状,展望了国内提高低温浅渗透新型油藏采收率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本书专业知识理论丰富,具一定的实用性,能为我国油田气田开发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前,我国将低浓度渗
期刊
摘 要:地下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变形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断层发育的复杂性和钻探手段的局限性,对小型断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作用仍缺乏足够认识。本文以天山北麓某煤矿为例,采用现场地质调查、高密度电法物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2.1 km2的矿区范围内判识出小型断层4条、滑坡6个和塌陷坑10多个。结合地下采空区和采矿揭露富水区分布情况,对断层控制作用和采空放顶诱发作用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顺倾斜坡中断层控
期刊
原油埋地管道受力不仅受制于土壤压力,还有油田地面上运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交通振动载荷,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作用下的强迫振动载荷及第三方施工过程中的振动载荷。我国埋地管道运行环境恶劣,主要与我国复杂地貌、原油高压输送及人为违法建造等密切相关。《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一书总结了埋地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现状及趋势,介绍了埋地管道地质灾害作用下的风险识别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冲击振动载荷作用下埋地管道
期刊
摘 要:以伊犁大洪纳海沟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该滑坡滑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滑床为侏罗系泥岩、砂岩,滑体与滑床岩土体的渗透性及力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降雨和融雪水通过渗透性良好的含砾粉质黏土和砂、砾滑体向下渗透,在隔水性好的泥岩、砂岩顶部的滑床附近形成地下水富集带,滑床附近的滑体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泡,饱水程度增高、容重增大、强度降低,诱发坡体失稳,导致滑
期刊
吴奇老师编著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技术》一书分析了当前油井增产改造现状及水平井改造技术发展,全面总结了水平井压裂优化方法、封隔器、喷砂、测试及修井等相关技术,并结合现场老油区试验井改造实例展示了不同技术理论的具体应用。本书叙述详实实用性较强,可为我国从事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增产增注技术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体积压裂改造技术是基于常规水力压裂方式及体积改造理论,结合裂缝延伸变化机理及裂缝区应力
期刊
我国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易开发常规油气含量相对较少,非常规油气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复杂、原油品质低下,开发成本高,导致我国长期处于油气资源供应匮乏局面。油气资源经济评价是石油公司进行油气田开发前期最关键性工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准确把握国际油气行业大环境及发展趋势始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油气大趋势》一书以国际能源新格局为背景,研判了油气定价体系新博弈及全球油气业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