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山区廊下小学在学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将本土特色民间体育“打莲湘”列入课堂活动,通过撰写校本教材,开发莲湘课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打莲湘”这一民间体育项目在金山区廊下小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民间体育文化在金山区其他学校校园中也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间体育;打莲湘;素质教育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实施后,国家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利,让其多开展与实施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各地校本课程中,民间体育项目所占比重极小,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文选取了金山区廊下小学“打莲湘”这一民间体育活动为主题进行了研究、实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与廊下小学校园网站,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查了廊下小学3~5年级在读学生共6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100%。
3.观察访谈法
在研究期间,与廊下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打莲湘”定义及廊小的发展背景
“打莲湘”是金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亦称打连厢、霸王鞭、浑身响等,常由一人、数人、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舞者手持花棍,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廊下小学早在1989年就将打莲湘作为一项特色活动编入学校的兴趣组。经过2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已成为学校的一门非常成熟的莲湘文化特色课程,普及到每个学生,从廊下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会打莲湘,也爱打莲湘。
2.“打莲湘”课堂实施与活动展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莲湘已成为廊小一门非常成熟的文化特色课程,并在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拓展课上如火如荼地开展。
调查表明:廊下小学中,80%学生是通过学校的体育课与大课间的方式了解民间体育活动的,这也是“打莲湘”一直贯穿于廊下小学的课程安排的原因。在低年级课堂中,教师将编排好的莲湘游戏安排到活动中,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利用手中的莲湘棒,接受启蒙教育;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莲湘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打莲湘的基本动作;四年级开设莲湘兴趣组,组织一部分同学在打莲湘操的基础上融入舞蹈、技巧动作,组成廊小莲湘队,进行校外竞赛、表演。廊小的体育大课间上,可以看到熟练的莲湘操,优美的莲湘舞。通过展示,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民间活动中认识自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莲湘文化。
3.“打莲湘”教育价值研究
在廊下小学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打莲湘”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与学生、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了“打莲湘”活动存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感受与体验运动的乐趣:自从莲湘操在廊小开展以来,全校师生齐参与,共锻炼,在大课间与课堂上筑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其动作较简单,对器材、场地要求较少,并且有音乐伴奏,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打莲湘”时间是学生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光。
(2)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打莲湘”的全套动作主要由交齐、转棒、对打转身等基本动作组成,敲击肩、腰、背、臂、两手、两足等部位和穴道,需要身体的各部位共同参与完成。成套动作打下来,需要一定的体力基础,同时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协调与平衡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
(3)培养高尚的情操:“打莲湘”可以是一人、数人、数十人参与其中,有的动作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完成。所以,协作、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参加过活动的一位长者说道:“通过我们自娱自乐的活动,创造了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氛围,拉近了成员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4)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习惯是最好的良药”。在体育锻炼中也是如此的。因为莲湘动作简单易行,兼具观赏性且运动量较适宜,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这一项目,并且有将其作为今后运动项目的倾向。
(5)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以莲湘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在廊小蓬勃开展,让学生与教师领略到廊下民间特色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乡村文化大舞台与少年宫进行汇演,让更多人对“打莲湘”有所了解。在廊小“打莲湘”的带动下,金山区的校园民间体育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山阳、枫泾小学的毽球,枫泾小学的抖空竹,亭林小学的腰鼓,亭新中学的风筝,钱圩中学的花样跳绳等,都在蓬勃开展。
四、结论
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与课堂,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其育人的价值。综合廊小开展的“打莲湘”活动,可以得出:民间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有利于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保护。
参考文献:
张基振.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95-99.
关键词:民间体育;打莲湘;素质教育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实施后,国家赋予了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利,让其多开展与实施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各地校本课程中,民间体育项目所占比重极小,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文选取了金山区廊下小学“打莲湘”这一民间体育活动为主题进行了研究、实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与廊下小学校园网站,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查了廊下小学3~5年级在读学生共6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100%。
3.观察访谈法
在研究期间,与廊下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打莲湘”定义及廊小的发展背景
“打莲湘”是金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亦称打连厢、霸王鞭、浑身响等,常由一人、数人、数十人手执莲湘棒配乐而舞,舞者手持花棍,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廊下小学早在1989年就将打莲湘作为一项特色活动编入学校的兴趣组。经过2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已成为学校的一门非常成熟的莲湘文化特色课程,普及到每个学生,从廊下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会打莲湘,也爱打莲湘。
2.“打莲湘”课堂实施与活动展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莲湘已成为廊小一门非常成熟的文化特色课程,并在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拓展课上如火如荼地开展。
调查表明:廊下小学中,80%学生是通过学校的体育课与大课间的方式了解民间体育活动的,这也是“打莲湘”一直贯穿于廊下小学的课程安排的原因。在低年级课堂中,教师将编排好的莲湘游戏安排到活动中,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利用手中的莲湘棒,接受启蒙教育;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莲湘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打莲湘的基本动作;四年级开设莲湘兴趣组,组织一部分同学在打莲湘操的基础上融入舞蹈、技巧动作,组成廊小莲湘队,进行校外竞赛、表演。廊小的体育大课间上,可以看到熟练的莲湘操,优美的莲湘舞。通过展示,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民间活动中认识自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莲湘文化。
3.“打莲湘”教育价值研究
在廊下小学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打莲湘”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与学生、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了“打莲湘”活动存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感受与体验运动的乐趣:自从莲湘操在廊小开展以来,全校师生齐参与,共锻炼,在大课间与课堂上筑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其动作较简单,对器材、场地要求较少,并且有音乐伴奏,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打莲湘”时间是学生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光。
(2)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打莲湘”的全套动作主要由交齐、转棒、对打转身等基本动作组成,敲击肩、腰、背、臂、两手、两足等部位和穴道,需要身体的各部位共同参与完成。成套动作打下来,需要一定的体力基础,同时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协调与平衡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
(3)培养高尚的情操:“打莲湘”可以是一人、数人、数十人参与其中,有的动作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完成。所以,协作、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曾经参加过活动的一位长者说道:“通过我们自娱自乐的活动,创造了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氛围,拉近了成员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人生的意义与乐趣。”
(4)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习惯是最好的良药”。在体育锻炼中也是如此的。因为莲湘动作简单易行,兼具观赏性且运动量较适宜,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这一项目,并且有将其作为今后运动项目的倾向。
(5)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以莲湘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在廊小蓬勃开展,让学生与教师领略到廊下民间特色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乡村文化大舞台与少年宫进行汇演,让更多人对“打莲湘”有所了解。在廊小“打莲湘”的带动下,金山区的校园民间体育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山阳、枫泾小学的毽球,枫泾小学的抖空竹,亭林小学的腰鼓,亭新中学的风筝,钱圩中学的花样跳绳等,都在蓬勃开展。
四、结论
民间体育活动走进校园与课堂,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其育人的价值。综合廊小开展的“打莲湘”活动,可以得出:民间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有利于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与保护。
参考文献:
张基振.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