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继承了关氏先贤的基因(祖父关纯厚曾担任20余年的奉天贫儿学校的义务校长),对慈善有着一种自省力与自驱力。2000年入职北方网,工作的性质开始有了很大的社会属性。于是,开始萌发了组建慈善志愿者团队的想法。不久,便自行“找上门来”,找到天津市慈善协会,向相关负责人谈了想组建“天津市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的想法。因为,这毕竟是天津市第一支慈善志愿者组织,协会一开始非常慎重。但经过多次沟通,协会开始有了一定的信任,于是,在2002年年初,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正式成立。
至此,这支慈善志愿者队伍开始活跃在天津市的慈善事业之中,从长期扶助嘉陵北里贫困社区的儿童,到积极参与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再到自发策划组织为养老院老人拍照、为盲童学校的孩子捐声音、为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捐献衣物等多项慈善活动……直至在2003年荣获天津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称号,我本人也入选天津市慈善协会的理事。
在这期间,我不断地用文字记录了我及伙伴们的慈善之路,以及从付出中所获得的成长与快乐。于是,为慈善而书成为我写作中一个令人温暖的主题,也因此而留下了一篇篇令今天回首过往的我依然为之心动、心享的文字。我愿意将之分享给更多的人,分享那片慈海里的点点帆影,那段善行中的斑斑足迹,以及那群菁心向善的年轻人快乐成长——
2002年1月12日,天津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曾任天津市副市长,时任天津慈善协会会长的陆焕生先生莅临成立仪式,庄严地向这支天津市第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亲授一面绿色的队旗,他们在慈善的旗帜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以自己的人格承诺:我承诺——我志愿加入天津慈善志愿者队伍……
从此天津慈善志愿工作翻开了历史性的篇章——
因爱而同创,为美而共享
——为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而作
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不仅仅是青年人永恒的责任,更应该成为青年人的志向与梦想。
在公元2002年1月12日,4 1位青年人就以实际行动开始履行这份社会责任,开始追求这份梦想与光荣。他们在慈善的旗帜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以自己的人格承诺:我承诺——我志愿加入天津慈善志愿者队伍……
就这样,我们这支由北方网的员工和网友共同组成的,天津第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从此诞生了。就这样,天津慈善志愿事业的第一步就从我们的脚下迈出。
也许我们只是这个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粒石子,也许我们只是这个事业升腾中的一架云梯,但我们依旧无悔,依旧自豪,因为我们是开创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会有人退出,但我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不断地加入。因为我们投入的是充满爱的事业,用关爱来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扶助来品味人间的温馨,用付出来体验人性的升华。这才是人生最优美的旋律,这才是世间最动人的诗篇。我们的心灵会因此多一份慰籍,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多一份美妙。
在一次次付出中,我们会变得更加自爱,因为只有懂得珍爱自己,才有资格关爱别人;我们会变得更加自强,因为只有不断的自强,才能更有力量扶助弱小。
因为爱所以爱,我们今天因爱而同创,明天我们必将会为美而共享。
写于2002年1月13日
无论是在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前,还是成立后,北方网的年轻人们始终对慈善公益事业抱有一份发自初心的共鸣,一种知行合一的表达。2001年8月10日,当天津市儿童保健所张家信所长所作的,有关“苯丙酮尿症(PKU)”的科普讲座在北方网视频播出以后,一项历时1个月的由北方网和广播电台经济频道联合发起的以“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慈善活动就此展开——
“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活动侧记
这一切都源于一封写自PKU患儿家长,直接寄到北方网CEO手中的信。于是,北方网慈善志愿者们立刻行动起来,向这些不幸的孩子伸出我们的手!
同样是很快——制定详细的策划案、制作专题页面、与市慈善协会进行沟通、向其他新闻媒体发出通告……每一项工作都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行着,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对于尚未放弃治疗的9名患儿来说,时间真的会决定一切!
继北方网之后,《每日新报》很快就刊登了相关的文章,广播电台经济频道更是提出要和北方共同发起一个“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活动。就这样,有关PKU、有关25名患儿的消息通过网络、通过电波很快就传遍了津沽大地、传遍了海河两岸……
在短短两天内收到的捐款捐物超过了两万元,此后在患儿许鸿儒家举行的捐赠仪式更是将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那是一个极其不幸的家庭,13岁的大女儿许鸿蕊是典型的PKU患儿,因放弃了治疗而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5岁的小儿子许鸿儒又是一个PKU患儿,在亲朋的帮助下一直在饮用药奶。治疗是有效的,许鸿儒的智力随着年龄在正常地增高着,然而家里的债务也在同步地增高。7万元,对于每月只有1000元收入的许家无疑是极其沉重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不再给社会增添一个负担,许鸿儒的家人在义无返顾地坚持着、坚持着……
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下午,北方网、广播电台的记者来了,《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的记者来了,《假日100天》和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完成采访,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完成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家乐福南开店和龙城店的店长来了,他们一大早就奔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为许鸿儒买来了价值5000元的药奶。天津市康诺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带着全体员工的捐款来了,天津市慈善协会60多岁的常务副会长赵玉衡也来了。当这位老会长代表慈善协会将捐赠证书一一颁发给上述单位的代表时,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真诚的企盼——许鸿儒,你要好好地成长!
告一段落,并不等于结束,因为PKU每年都要有1/6000的发病率!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有更多人能为那些现在的和未来的患儿献上一份真正的爱,我们更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天津市也能和北京、上海一样出台一项社会救助PKU患儿的法规。毕竟我们的捐赠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毕竟我们的援助能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一份智慧,少一份痴愚,我们期待着,我们也必将继续努力着…… 写于2001年9月20日
北方网慈善志愿大队成立以后,一边积极参与社会方法方面组织的慈善活动,同时开始自行发起、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慈善公益活动,从定向扶助嘉陵北里贫困家庭20名儿童,到发起“为脑瘫孤儿捐献衣服活动”,募集衣服500件;从发起“最美夕阳红·为养老院老人拍照”活动;到发起有天津9所高校大学生参加的“为盲童捐声音”活动,有天津9所高校大学生参加,再到发起“携手可可西里”系列活动,捐赠电脑、制作网站、捐献书籍、初建图书馆;从参加天津媒体联合助残活动,到参加天津市慈善协会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在天津市慈善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活跃着北方网慈善志愿者的身影——
聚焦每一片夕阳
至此,这支慈善志愿者队伍开始活跃在天津市的慈善事业之中,从长期扶助嘉陵北里贫困社区的儿童,到积极参与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再到自发策划组织为养老院老人拍照、为盲童学校的孩子捐声音、为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捐献衣物等多项慈善活动……直至在2003年荣获天津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称号,我本人也入选天津市慈善协会的理事。
在这期间,我不断地用文字记录了我及伙伴们的慈善之路,以及从付出中所获得的成长与快乐。于是,为慈善而书成为我写作中一个令人温暖的主题,也因此而留下了一篇篇令今天回首过往的我依然为之心动、心享的文字。我愿意将之分享给更多的人,分享那片慈海里的点点帆影,那段善行中的斑斑足迹,以及那群菁心向善的年轻人快乐成长——
2002年1月12日,天津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曾任天津市副市长,时任天津慈善协会会长的陆焕生先生莅临成立仪式,庄严地向这支天津市第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亲授一面绿色的队旗,他们在慈善的旗帜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以自己的人格承诺:我承诺——我志愿加入天津慈善志愿者队伍……
从此天津慈善志愿工作翻开了历史性的篇章——
因爱而同创,为美而共享
——为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而作
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不仅仅是青年人永恒的责任,更应该成为青年人的志向与梦想。
在公元2002年1月12日,4 1位青年人就以实际行动开始履行这份社会责任,开始追求这份梦想与光荣。他们在慈善的旗帜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以自己的人格承诺:我承诺——我志愿加入天津慈善志愿者队伍……
就这样,我们这支由北方网的员工和网友共同组成的,天津第一支慈善志愿者队伍从此诞生了。就这样,天津慈善志愿事业的第一步就从我们的脚下迈出。
也许我们只是这个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粒石子,也许我们只是这个事业升腾中的一架云梯,但我们依旧无悔,依旧自豪,因为我们是开创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会有人退出,但我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不断地加入。因为我们投入的是充满爱的事业,用关爱来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扶助来品味人间的温馨,用付出来体验人性的升华。这才是人生最优美的旋律,这才是世间最动人的诗篇。我们的心灵会因此多一份慰籍,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多一份美妙。
在一次次付出中,我们会变得更加自爱,因为只有懂得珍爱自己,才有资格关爱别人;我们会变得更加自强,因为只有不断的自强,才能更有力量扶助弱小。
因为爱所以爱,我们今天因爱而同创,明天我们必将会为美而共享。
写于2002年1月13日
无论是在北方网慈善志愿者大队成立前,还是成立后,北方网的年轻人们始终对慈善公益事业抱有一份发自初心的共鸣,一种知行合一的表达。2001年8月10日,当天津市儿童保健所张家信所长所作的,有关“苯丙酮尿症(PKU)”的科普讲座在北方网视频播出以后,一项历时1个月的由北方网和广播电台经济频道联合发起的以“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慈善活动就此展开——
“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活动侧记
这一切都源于一封写自PKU患儿家长,直接寄到北方网CEO手中的信。于是,北方网慈善志愿者们立刻行动起来,向这些不幸的孩子伸出我们的手!
同样是很快——制定详细的策划案、制作专题页面、与市慈善协会进行沟通、向其他新闻媒体发出通告……每一项工作都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行着,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对于尚未放弃治疗的9名患儿来说,时间真的会决定一切!
继北方网之后,《每日新报》很快就刊登了相关的文章,广播电台经济频道更是提出要和北方共同发起一个“拯救‘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活动。就这样,有关PKU、有关25名患儿的消息通过网络、通过电波很快就传遍了津沽大地、传遍了海河两岸……
在短短两天内收到的捐款捐物超过了两万元,此后在患儿许鸿儒家举行的捐赠仪式更是将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那是一个极其不幸的家庭,13岁的大女儿许鸿蕊是典型的PKU患儿,因放弃了治疗而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5岁的小儿子许鸿儒又是一个PKU患儿,在亲朋的帮助下一直在饮用药奶。治疗是有效的,许鸿儒的智力随着年龄在正常地增高着,然而家里的债务也在同步地增高。7万元,对于每月只有1000元收入的许家无疑是极其沉重的,甚至是难以承受的。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不再给社会增添一个负担,许鸿儒的家人在义无返顾地坚持着、坚持着……
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下午,北方网、广播电台的记者来了,《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的记者来了,《假日100天》和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完成采访,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完成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家乐福南开店和龙城店的店长来了,他们一大早就奔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为许鸿儒买来了价值5000元的药奶。天津市康诺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带着全体员工的捐款来了,天津市慈善协会60多岁的常务副会长赵玉衡也来了。当这位老会长代表慈善协会将捐赠证书一一颁发给上述单位的代表时,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真诚的企盼——许鸿儒,你要好好地成长!
告一段落,并不等于结束,因为PKU每年都要有1/6000的发病率!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有更多人能为那些现在的和未来的患儿献上一份真正的爱,我们更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天津市也能和北京、上海一样出台一项社会救助PKU患儿的法规。毕竟我们的捐赠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毕竟我们的援助能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一份智慧,少一份痴愚,我们期待着,我们也必将继续努力着…… 写于2001年9月20日
北方网慈善志愿大队成立以后,一边积极参与社会方法方面组织的慈善活动,同时开始自行发起、策划、组织实施各类慈善公益活动,从定向扶助嘉陵北里贫困家庭20名儿童,到发起“为脑瘫孤儿捐献衣服活动”,募集衣服500件;从发起“最美夕阳红·为养老院老人拍照”活动;到发起有天津9所高校大学生参加的“为盲童捐声音”活动,有天津9所高校大学生参加,再到发起“携手可可西里”系列活动,捐赠电脑、制作网站、捐献书籍、初建图书馆;从参加天津媒体联合助残活动,到参加天津市慈善协会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在天津市慈善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活跃着北方网慈善志愿者的身影——
聚焦每一片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