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太阳到达黄经150°,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躲藏的意思,因此,处暑也意味着“出暑”,代表着“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天气已经到了尾声,尽管在这期间仍要面临“秋老虎”,但气温总体已呈下降趋势。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味着此节气中老鹰感知到秋日肃气,开始狩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水稻等农作物渐渐成熟,预示着五谷丰登。处暑时节,民间还有着“处暑农田连夜变”的说法,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夜温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有利,庄稼成熟得很快,因此农人们在这阶段总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抢收抢晒的工作。
  因为靠近中元节,所以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迎秋有关。按照吴地旧俗,就有放河灯这一传统。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灯盏或者蜡烛,因为借用了“河、荷、和”三字同音,所以放河灯也寓意着祈福纳善、平安幸福、和谐吉祥。夜幕降临时,苏州市民便扶老携幼,点一盏烛影摇曳的花灯,放入河水里以寄托相思,一盏盏河灯就宛若一朵朵莲花在水面盛开,绵延一片,向着远方缓缓漂流。
  苏州民间还流传着“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老话,十八盆指的是在处暑过后的十八天里面,人们还可以再淴十八个浴。十八天过后,大概就到白露了,气温骤然下降,到那时候人们就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在院子里晒水冲凉,而是要穿上长衣长裤来包裹住皮肤,抵挡寒意。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受十八盆的限制了,但是通过古人形象通俗的语言,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处暑“残暑晚初凉”的气候特征。
  养生方面,因为处暑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渐弱、阴气渐盛,疾病容易乘虚而入,所以人们面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时,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胃肠等方面的疾病。因此,处暑也要注重祛暑化湿、滋阴润肺两个养生原则。食补方面,同样应遵循润肺健脾的原则,宜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老苏州就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老鸭味甘性凉,是合适的养生润燥食物,在夏末秋初吃尤佳。另外,老苏州还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酸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疲惫时,喝杯酸梅汤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还可以促进唾液腺与胃液腺的分泌,生津止渴,降肝火。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代表着夏和秋的休止符,夏日落幕,秋日伊始,在一片清丽的景色中,不妨闲坐,或品茶,或寻秋韵,都妙不可言。
  TIPS:专家说处暑
  蔡斌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
  从农业上来说,处暑宜雨,民间有“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的俗谚,而且人们还认为处暑时分下的雨是甘霖,“秋前秋后三分雨,胜比堂前一片金”,对稻谷的生长有很好的滋潤作用。和处暑节气差不多时间相合,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曾有一个秋禊的仪式,人们相约来到临水之滨以濯洗不祥。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一个特别受古人重视的中元节,相传这一天是地官清虚大帝来人间巡游、赦免罪责的日子,在这一天前后吴地民间百姓们借助于各种仪式和活动纪念祖先、追荐亡灵、接韦驮,赛山歌,放河灯,斋田头,既热闹又隆重。
其他文献
我们形容一位姑娘漂亮,是因为颜值高,而如果形容她很有气质,往往还带有对其整体形象,包括了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和谈吐的夸奖,而在众多溢美之词中,“满腹诗书气自华”应该是最为熨帖的。  赞美一座城市同样如是。夸好看,看的是建筑、道路和绿化等目之所及之处,但说某座城市有气质,则需要去看看这里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都有哪些内容,去探究下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享受到哪些文化供给。  众所周知,公共文化服务是文明
期刊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行至苏州时,被河网密布、枕河人家的景致所震撼,于是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此后,徜徉在血脉里的天堂之水,成为了世界认识苏州的第一张名片。  因水而生,护万物之生  苏州人被水哺育、与水共生,也开河建渠、与水抗争。时至今日,湖泊河川所滋养的子民们积累了更多的智慧,在保护水资源方面,也收获了不少成效。  80后小张从小住在十
期刊
近日,有细心的群众发现在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部分路段道路交通标志发生了变化,夜间行车远远地就能看见前方的“发光路牌”,而且十分地清晰。据了解,自2020年11月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苏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全市范围实施了交通标志标线系统优化提升工程,营造安全、有序、友好、美观的道路交通环境。  其实,在苏州,像“发光路牌”之类的举措不计其数,也正是星星点点的交通整治、提升行动,令
期刊
看到阳明先生的一句话“登山即是学。虽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见一步,只登一步,不做高山欲速之想,即是学。”联想起2021年初的一次登山。  那时候,身体状况还没有现在好,但还是完成了登顶天池山。记得很清楚,刚开始爬非常容易累,因为头脑中会习惯性地浮现出“上山好累啊”“我腿好酸啊”“可能我并不适合爬山吧”等等想法。之后我想起来打开蓝牙耳机随机播放储存在手机里的歌曲,并且开始像平日晨练那样,有意识地只是去感
期刊
2020年,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了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她的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视频里,那些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的烟火气和怡然自得的田园气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也有许多人质疑,说真正的中国农村非常落后破败,根本不是这种归田园居的理想化模样。其实,那些梦想中的美丽乡村在苏州比比皆是,踏进各具特色的苏州乡村,就能看到了理想村居
期刊
今年6月,一场以“企业信用看苏州”为主题,围绕苏州企业信用建设情况展开的活动在苏州举行,作为2021年“诚信苏州”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矚目。  事实上,苏州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砥砺深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例如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长期保持前列;在国家和省的各类评比中屡获大奖。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信易+”联盟
期刊
“开车这么多年,行驶在路上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应该在斑马线前。”庄晓天曾经是一位从业十余年、拥有二十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苏州道路硬件设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令他感慨最深的,则是越来越多的车子会自觉地在人行横道前做到主动礼让行人,并做到不以鸣笛的方式来催促行人快走。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斑马线理解成行人的生命线。红灯停绿灯行、请您不闯红灯、车辆要礼让行人……这些小学生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用“小哥”来称呼外卖派送员和快递派件员,这一声声或稚嫩或苍老的“小哥”,让苏州从遥远的异乡和高不可攀的最强地级市,变成了一座随处都能有熟人的江南水乡。  2020年,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网络,很多人发出思考:“不只是外卖员被困在了系统里,我们都是被困在大都市的人。”幸好,苏州以她特有的弹性和柔软,给了小哥们更多的空间,也让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为
期刊
每座城都有它独有的温度,苏州也一样。在苏州,有太多的细节和故事值得被人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些,不是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而会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苏州是一座值得爱与被爱的城市,是一个到处被阳光照耀着的,充满温暖的地方。  苏州正用一个个细小的行动,镌刻出温暖且友好的城市肌底,满载一城的美好和希望,续写更多美好的故事。  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听说这里在免费教孩子们弟子规。”“真的吗?弟子规最近很火啊,能把
期刊
“衣食住行”,“行”为压轴。近年来,“绿色出行”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它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益于健康、兼顾效率……是文明城市的出行标配。  没有车?一样可以想去哪去哪  周维清老家在河南,来苏州7年,做过职员,也开过小饭店,而如今的他是一名曹操网约车司机。2018年,周维清接受了公司的正式培训,也通过了“素质测评模型”的考核,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早在2017年4月,曹操专车就获得了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