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其范围博大精深。小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合理选编国学经典,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国学经典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渗透特点
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式改版,较之过去的人教版,小学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古诗文总篇数达到全部课文的51.7%。在已实施与即将面市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以灵活的编排形式,渗透于字里行间。
1.选取经典语句,进行国学启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有启蒙性的特点。比如在部编版一年下识字部分第八篇是“人之初”,取自《三字经》的开头部分。一年上识字部分的第二篇是“金木水火土”,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元素;第五篇是“对韵歌”,取自《声律启蒙》,对培养学生的汉字韵律感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2.紧扣主题组篇,突显传统特色
部编版教材中经常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选编组诗,体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文学特色。如一年下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与《小池》,都与莲花有关,语言生动活泼;二上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都与风景名胜相关且蕴含哲理。在组诗的系统与对比学习中,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古诗词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渐领悟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深切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与文学鉴赏能力。
3.穿插语文园地,重视补充积累
在部编版教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选编了历代诗家名篇,如孟浩然《春曉》(一下)、唐寅《画鸡》(一下)、王安石《梅花》(二上)、柳宗元《江雪》(二上)、清代袁枚《所见》(三上)、韦应物《滁州西涧》(三下)等等。这些诗篇编排在每个单元之后,属于学生自学积累的内容,对扩充学生的古诗词储备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把国学经典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需要符合小学生低龄化的特点,形成启蒙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1.以启蒙性的方法进行渗透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意识、生理意识、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都处于朦胧的雏形期。低年段教材选编《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内容,文字简单,道理直接明了,易于小学生朗读理解。这些看似简单而寓意却深刻的经典之作,好似一把把金锁匙,开启着小学生尚未开启的国学经典学习之旅。
2.用趣味性方式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经典故事的描述。如二年上《大禹治水》《鲁班造锯》及其他古代寓言故事等,这些优秀的民间育人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寓意性,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得到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成长。
3.用吟诵和情境化方式渗透
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简短文言文,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吟诵,并配上相应的音乐情境,让学生陶醉在情境化的国学环境中,读古文,知古韵。古人摇头晃脑的吟诵风采、抑扬顿挫的朗读语调,对于模仿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学生在模仿动作、语调的过程中,也达到了与古人心灵相通的状态,不仅能有效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也使其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
4.利用多媒体进行渗透
可以把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制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文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输、播放。目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国学经典,在网络上已屡见不鲜,内容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如果要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则需要仔细甄别挑选这些多媒体文件。
三、对国学经典深入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国学知识的系统性
我们长期关注语文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却忽略了系统性。语文篇目的选编“广而略”,没有体现做学问“精而深”的思路,所选国学文章零零散散,实施起来必然会造成学生对国学经典零碎的印象,无法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无法谈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首先要解决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可以进行国学单行读本的选编与试用,各年段的国学教材要成系列化,统一编审,避免出现内容前后重复,或不分年段特点与接受难度而随意创编教材的现象,并要保证授课时数。
(二)建立独立的国学学科
目前,国学课多见于各种校外兴趣培训班,其形式与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质量如何,教育主管部门根本无从掌握。而在重视并推行国学教育的学校里,也大多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兴趣社团、班级特色教学等方式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即便是这样,仍然存在着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发扬国学经典,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成立国学学科,创编国学教材,并要有别于语文学科。二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状态,共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国学素养的双重目标。
(三)培养专门的国学教师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书法、道德与法治出现在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实施的课程之中,曾经作为小科的科学学科也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实施,并且大有与语数英并列成为中小学四大基础课程的趋势,可见国家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大胆推断,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程度的增强,随着中国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重视加深,独立的国学学科、国学老师的出现应该也是大势所趋。如何培养专门的国际教师,本文中只是抛砖引玉,不做深入探讨,参照其他学科教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师队伍的形成也不是难事。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要把握所编选内容的差异性、局限性和知行合一性的特征,采取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渗透和应用方法,使小学生在国学经典文化蕴涵和文化方式的引导下,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一、国学经典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渗透特点
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式改版,较之过去的人教版,小学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古诗文总篇数达到全部课文的51.7%。在已实施与即将面市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以灵活的编排形式,渗透于字里行间。
1.选取经典语句,进行国学启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有启蒙性的特点。比如在部编版一年下识字部分第八篇是“人之初”,取自《三字经》的开头部分。一年上识字部分的第二篇是“金木水火土”,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元素;第五篇是“对韵歌”,取自《声律启蒙》,对培养学生的汉字韵律感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2.紧扣主题组篇,突显传统特色
部编版教材中经常以单元主题的形式,选编组诗,体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文学特色。如一年下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与《小池》,都与莲花有关,语言生动活泼;二上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与《望庐山瀑布》,都与风景名胜相关且蕴含哲理。在组诗的系统与对比学习中,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古诗词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渐领悟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深切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与文学鉴赏能力。
3.穿插语文园地,重视补充积累
在部编版教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选编了历代诗家名篇,如孟浩然《春曉》(一下)、唐寅《画鸡》(一下)、王安石《梅花》(二上)、柳宗元《江雪》(二上)、清代袁枚《所见》(三上)、韦应物《滁州西涧》(三下)等等。这些诗篇编排在每个单元之后,属于学生自学积累的内容,对扩充学生的古诗词储备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把国学经典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需要符合小学生低龄化的特点,形成启蒙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1.以启蒙性的方法进行渗透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意识、生理意识、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都处于朦胧的雏形期。低年段教材选编《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内容,文字简单,道理直接明了,易于小学生朗读理解。这些看似简单而寓意却深刻的经典之作,好似一把把金锁匙,开启着小学生尚未开启的国学经典学习之旅。
2.用趣味性方式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经典故事的描述。如二年上《大禹治水》《鲁班造锯》及其他古代寓言故事等,这些优秀的民间育人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寓意性,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得到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成长。
3.用吟诵和情境化方式渗透
教材中所选编的古诗词、简短文言文,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吟诵,并配上相应的音乐情境,让学生陶醉在情境化的国学环境中,读古文,知古韵。古人摇头晃脑的吟诵风采、抑扬顿挫的朗读语调,对于模仿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学生在模仿动作、语调的过程中,也达到了与古人心灵相通的状态,不仅能有效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也使其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意境。
4.利用多媒体进行渗透
可以把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制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文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输、播放。目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国学经典,在网络上已屡见不鲜,内容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如果要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则需要仔细甄别挑选这些多媒体文件。
三、对国学经典深入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国学知识的系统性
我们长期关注语文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却忽略了系统性。语文篇目的选编“广而略”,没有体现做学问“精而深”的思路,所选国学文章零零散散,实施起来必然会造成学生对国学经典零碎的印象,无法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无法谈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首先要解决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可以进行国学单行读本的选编与试用,各年段的国学教材要成系列化,统一编审,避免出现内容前后重复,或不分年段特点与接受难度而随意创编教材的现象,并要保证授课时数。
(二)建立独立的国学学科
目前,国学课多见于各种校外兴趣培训班,其形式与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质量如何,教育主管部门根本无从掌握。而在重视并推行国学教育的学校里,也大多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兴趣社团、班级特色教学等方式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即便是这样,仍然存在着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问题。要真正发扬国学经典,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成立国学学科,创编国学教材,并要有别于语文学科。二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状态,共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国学素养的双重目标。
(三)培养专门的国学教师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书法、道德与法治出现在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实施的课程之中,曾经作为小科的科学学科也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实施,并且大有与语数英并列成为中小学四大基础课程的趋势,可见国家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大胆推断,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程度的增强,随着中国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重视加深,独立的国学学科、国学老师的出现应该也是大势所趋。如何培养专门的国际教师,本文中只是抛砖引玉,不做深入探讨,参照其他学科教师的培养模式,国学教师队伍的形成也不是难事。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要把握所编选内容的差异性、局限性和知行合一性的特征,采取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渗透和应用方法,使小学生在国学经典文化蕴涵和文化方式的引导下,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为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