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对人的素质的影响论略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完善决定了人的素质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人的本质的完善和丰富。通过对人的本质与人的素质之间关系的探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根本上就是完善和丰富人的本质,要把社会实践做为人才素质提高的动力,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人的本质 人的素质 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如何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立足他人,立足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从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开始。
  对人的素质及人的本质的理解
  人的素质。《辞海》中对素质的解释是“1、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某些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素质”就是人的本身先天固有的东西,但“素”还有素养的含义,就是后天养成的意思,因此人的素质既有自然属性,也就是具有天生的成份,同时,素质又有社会性,也就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提高或是补偿。然而人的素质到底由什么来决定,它的根本是什么,确实是近些年来讨论的重点。许多人只是从心理和能力方面来谈素质到底是什么,有的人偏重政治品德,有人文理兼备,有的人偏重能力,也有的人认为是这些素质的综合等等。这些看法只是看到了素质的个体方面,缺乏从整体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素质。其实,素质既包含着个人的身心素质,同时受着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还是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思想,都从一定的侧面揭示出了人的本质。直到马克思才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事实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针对费尔巴哈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而言的,指出人的本质只有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发现,而不能单纯地从人本身来寻找,这是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的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多次论及“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类本质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来确证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关系来归结,又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人的本质与人的素质的关系。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存在状态,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的反映。而人的素质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预兆。人的本质表征的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关系以及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形式。而人的素质反映的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力的发挥、运用与提高。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反映。要改善人的本质,必然引起人的素质的变化。而要提高人的素质,又不能离开人的本质这个基础,空谈人的素质,忽视人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本质对人的素质的规范和生成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人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社会关系是制约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这个层面上,素质的最高境界就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主要的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生活的社会条件对人的制约,在于社会对人的需求,社会为人提供的条件和社会制度决定了人的素质的发展,任何企图超越社会制度来谈论素质教育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人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所决定,马克思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分为三大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阶段,人的素质不可能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人的素质只能表现在畜牧、稼穑和狩猎上,对素质的培养也只能是增强体魄,提高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因此人的素质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本质发生变化,人的素质也一定发生变化。人的素质不仅仅表现为单个人的素质的简单相加,更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岗位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假设采取不同的人事制度,以前的大锅饭、铁工资,和现在的人事制度相比,职工所表现的素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恰恰是因为制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引起了人的素质的变化,这种制度能够把那些胜任工作的人放到最佳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使其本质更好地完善,从而更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不能只在个人身上找原因,一说提高素质就讲加强知识教育,提高身心素质,培养通才,这些的确非常重要,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调整相应的生产关系,为提高人的素质创造好的社会条件。
  完善和丰富人的本质,提高人的素质的思考
  提高人的素质当然是要靠教育,时下进行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思考如何对人的本质进行丰富和完善,看不到教育的局限性,是不可能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的。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整和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把人的本质的完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结合起来,突出人本关怀价值。在“每个人都是人”的前提下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人的各种问题与矛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需要即他们的本质”,满足人的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通常只注重“人与人、人与物质资料的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对人的社会性本质单方面理解,忽视人的需要,看不到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从而完全否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框定在关系中来理解,抽象地把人划分出等级,唯成份论,严重束缚了人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人才素质提高的动力。人的类本质存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必然要求重塑个体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新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必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通过不断改革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满足人们渴望成才、建功立业的需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激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素质。
  推动个体人格的完善,培养创新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与个性成为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人格与个性的遗失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最大不幸与遗憾。科技创新需要人格与个性的张扬,需要人对生活的独特的感悟。因此,必须尊重人的本质的主体性、能动性、多样性,积极为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激励人、凝聚人、培育人,不断塑造和弘扬人的主体人格,不断提高人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提出新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指通过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发展,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江泽民同志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品质,发挥创造力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包括意志、毅力、方法和习惯等。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科学素质指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及对科学知识技术的运用,人文素质主要是指对生命的关怀。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表明人们提高科学素质,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使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提高人文素质,规范人类的行为,引导人能更好地运用自然科学素质,才能保证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人文科学素质应与自然科学素质和谐发展,统一与人的素质中,统一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课外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下不断完善管理保障模式建设。对探讨管理保障模式进行思考,并结合大学建筑学院服务型管理保障模式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论述,对大学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有有益启示。  【关键词】科技创新 管理保障模式 三三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
【摘要】发展以人为本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通过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手段来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方法;并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延伸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集体主义 分配制度    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自身执政规律
【摘要】目前,网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家庭的、心理的,等等。因此,对网瘾的纠治也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努力转变家长、老师的态度,认真调研,平等沟通,用更精彩的生活与艺术、更多样化的兴趣化解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并用心的关爱发挥出网络艺术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网络艺术教育    电脑网络技术为我们的教育与娱乐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摘要】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的成立为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福利协会只有深化认识,开拓创新,强化服务成效,提高工作水平,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使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福利协会 社会保障     为了构建社会福利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平台,2010年1月22日,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如果我们上溯韩国的历史,就能够惊奇地发现,“湖南”“岭南”之争,简直就是“百济”“新罗”之争的现代版。湖南地区就是百济的故地,而岭南地区则是新罗的故地。区域的隔膜,影响到当今人们政治理念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分歧。虽然说导致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极其复杂的因素。但可以大胆推测的是,当年百济、新罗的分治与对峙,恐怕也多少影响到今天的政治生态形成与嬗变,影响到如今两大地区民众的社会政治理想向往与追求。    
【摘要】普通逻辑与日常思维密切联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逻辑科学的不断进步,普通逻辑的这种工具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普通逻辑知识,充分发挥普通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作用,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思维素质。  【关键词】普通逻辑 日常思维 联系性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的普通逻辑,寓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有效工具。深入探讨普通逻辑与日常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