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感来自红绿女装
早在19世纪初,英国中部约克城的妇女十分讲究穿着和服装的颜色。在女性的眼里,红装和绿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成了家的妇女穿上红色服装,说明自己已经结婚,以避免再被别的男子追求。而那些未婚的妙龄女子则喜欢穿起绿色衣服来表示自己尚未嫁人。久而久之,竟在无意之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英国政府从红绿装中得到启示,将其作为交通信号灯的构想,着手进行研制。
红绿灯意外爆炸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街道车水马龙,车辆轧死人的事时有发生。1868年,查德·梅因警官郑重提出,在议会大厦附近大街的交叉路口上装一个交通信号灯,以防止议员和行人不被马车所撞。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当年12月10日安装了煤气红绿灯。它由英国机械师纳伊特设计建造,模样与当时的铁路信号装置很相像,上面装有信号杆和红绿两色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后来又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并在它的前面装了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
当世界上第一个交通信号灯在议会大厦附近的乔治大街和希里奇大街交叉路口亮起时,人们为之欢呼雀跃。但出乎意外的是,在使用了23天之后,这个煤气灯突然发生爆炸,使在场值勤的一名警察死于非命。为安全起见,红绿灯在城市被取缔。
直到1914年,销声匿迹的交通信号灯才重新出现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它已经更新换代,是电气信号灯,由红、绿色圆形投光器组成。红灯亮时表示停止,绿灯亮起表示通行。后来,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相继使用安全的信号灯。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交通指挥的需要,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918年开发出名副其实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联合国于1968年公布《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红绿灯及其信号在全世界开始通用。
司机遥控红绿灯
为了减缓交通堵塞,英国交通管理部门鼓励人们出行时多使用包括公共交通车和地铁在内的公交设施。与此同时,出台了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措施。
一些城镇为驾驶公交车的司机配备了红绿灯遥控器。例如,在从北部爱丁堡到南部埃克塞特的近50个城镇的交通路线上,公共汽车司机可以有一年的时间掌管红绿灯遥控器。他们在抵达交叉路口时,会视情况自主地用红绿灯遥控器把信号灯转换成绿色,以确保优先通过。
有声音的红绿灯
近年来,有些城市开发并使用伴有声音的红绿色信号灯,令人耳目一新。
在日本名古屋交叉路口的交通岗亭里,安装了一种自动控制设备。每当交通信号灯转为绿色时,该装置便自动发出一种悦耳的鸟鸣声,告诉盲人这时横穿马路是最安全的。莫斯科也计划在盲人较集中的路段以及其他特殊企业附近的交叉路口装备这种有声信号灯。
智能化控制红绿灯
在德国的城市,绝大多数道路的两边都可以停车。
交管部门对信号灯进行智能化控制,在没有机动车通行时,人行横道的红灯时间可以缩短,提前切换到绿灯;如果这一时间段人流量很大,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将会延长。研究结果表明,对路口红灯的等待时间,行人的忍耐限度为60秒。因此,德国的红灯最长时间都不超过60秒。
没有安装红绿灯
圣马力诺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四周与意大利相邻。面积61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家。这儿的一切都是那么古色古香,古老的广场、古老的剧院、古老的公墓……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在国民经济中,邮票发行业和旅游业占了重要的地位。每年印刷大量精美的邮票销往世界各地,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一年接待游客300至500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的一两百倍,创收可观,且旅游业收入占国民总值的一半。
尽管圣马力诺只有2.5万人口,汽车却多达5万辆。然而,令初来乍到者迷惑不解的是,各个大小交叉路口看不见一个红绿信号灯,可是却很少有堵车现象发生。
究其原因,在于该国的道路设计科学,交通管理有方。全国的道路差不多都是环行线或者单行线,驾车者如果不进家门或停车场而一直开下去,会不知不觉地又返回出发地。各个路口都设有警示牌,上面写着的“停”字引人注目。
驾车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小路让大路,支线让主线”。国民自觉地养成了良好的出行习惯:一到路口就停车,看清楚了主干线上无车时再通过或驶入。既然形成了这么好的交通氛围,当然没有红绿灯也能保持秩序井然了。
与红绿灯说“再见”的还有挪威北部的达拉切顿镇。这里找不到收费站,无停车限制,也没有任何停车与方向标志,公路上甚至连一条线都没画。只见路面铺着整整齐齐的花岗岩鹅卵石,汽车在上面从容不迫地行驶着。
“事实证明,取消红绿灯效果明显,交通事故大幅度下降。”主持这项设计的荷兰交通学专家蒙德曼先生指出,“由于法规的增加,人们对于个人责任的感觉日趋看重。随着红绿灯的取消,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贴他人’正逐渐地成为自觉行为。”
最近,蒙德曼先生又来到德国的波荷蒙特镇,帮助镇政府对所有路口进行整理,拆除红绿灯等交通标志。据说欧盟对这项试点工作十分支持,拨款120万欧元。
现在,镇上的居民通过友好的手势交流沟通,在道路上行走时互相礼让。司机要转弯时,总是先尽责地把手臂高高举起,另外常常向行人点头或挥手示意。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整个镇子充满着温馨友善的和谐气氛。实践表明,此举卓有成效地减少了交通隐患,使道路更加安全通畅。
室内安装红绿灯
英国王室经常在温萨宫的宴会大厅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设在大厅楼下几百米处的厨房在烹制好菜肴之后,用餐车将其送到宴会大厅旁的备餐间,由那里的厨师负责摆放和装饰。在一切就绪后,主管会启用大厅门外的红绿信号灯。一看见绿灯亮起,服务员便齐头并进,同时上菜。由于一切都有条不紊,众多餐桌在短时间里都能全部上齐菜,保证了热菜热汤。
美国电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拥有一套价值800万美元的豪宅,屋内建有一流的家庭影院和其他设施。他和家人使用9辆汽车,加上进出他家的演艺界人士和社会名流乘坐的车辆,因此整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为了维护交通安全,斯皮尔伯格专门在豪宅里安装了红绿信号灯。
早在19世纪初,英国中部约克城的妇女十分讲究穿着和服装的颜色。在女性的眼里,红装和绿装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成了家的妇女穿上红色服装,说明自己已经结婚,以避免再被别的男子追求。而那些未婚的妙龄女子则喜欢穿起绿色衣服来表示自己尚未嫁人。久而久之,竟在无意之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英国政府从红绿装中得到启示,将其作为交通信号灯的构想,着手进行研制。
红绿灯意外爆炸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街道车水马龙,车辆轧死人的事时有发生。1868年,查德·梅因警官郑重提出,在议会大厦附近大街的交叉路口上装一个交通信号灯,以防止议员和行人不被马车所撞。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当年12月10日安装了煤气红绿灯。它由英国机械师纳伊特设计建造,模样与当时的铁路信号装置很相像,上面装有信号杆和红绿两色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后来又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并在它的前面装了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
当世界上第一个交通信号灯在议会大厦附近的乔治大街和希里奇大街交叉路口亮起时,人们为之欢呼雀跃。但出乎意外的是,在使用了23天之后,这个煤气灯突然发生爆炸,使在场值勤的一名警察死于非命。为安全起见,红绿灯在城市被取缔。
直到1914年,销声匿迹的交通信号灯才重新出现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城。它已经更新换代,是电气信号灯,由红、绿色圆形投光器组成。红灯亮时表示停止,绿灯亮起表示通行。后来,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相继使用安全的信号灯。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交通指挥的需要,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918年开发出名副其实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联合国于1968年公布《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红绿灯及其信号在全世界开始通用。
司机遥控红绿灯
为了减缓交通堵塞,英国交通管理部门鼓励人们出行时多使用包括公共交通车和地铁在内的公交设施。与此同时,出台了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措施。
一些城镇为驾驶公交车的司机配备了红绿灯遥控器。例如,在从北部爱丁堡到南部埃克塞特的近50个城镇的交通路线上,公共汽车司机可以有一年的时间掌管红绿灯遥控器。他们在抵达交叉路口时,会视情况自主地用红绿灯遥控器把信号灯转换成绿色,以确保优先通过。
有声音的红绿灯
近年来,有些城市开发并使用伴有声音的红绿色信号灯,令人耳目一新。
在日本名古屋交叉路口的交通岗亭里,安装了一种自动控制设备。每当交通信号灯转为绿色时,该装置便自动发出一种悦耳的鸟鸣声,告诉盲人这时横穿马路是最安全的。莫斯科也计划在盲人较集中的路段以及其他特殊企业附近的交叉路口装备这种有声信号灯。
智能化控制红绿灯
在德国的城市,绝大多数道路的两边都可以停车。
交管部门对信号灯进行智能化控制,在没有机动车通行时,人行横道的红灯时间可以缩短,提前切换到绿灯;如果这一时间段人流量很大,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将会延长。研究结果表明,对路口红灯的等待时间,行人的忍耐限度为60秒。因此,德国的红灯最长时间都不超过60秒。
没有安装红绿灯
圣马力诺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四周与意大利相邻。面积61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古老的国家。这儿的一切都是那么古色古香,古老的广场、古老的剧院、古老的公墓……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在国民经济中,邮票发行业和旅游业占了重要的地位。每年印刷大量精美的邮票销往世界各地,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一年接待游客300至500万人次,超过本国人口的一两百倍,创收可观,且旅游业收入占国民总值的一半。
尽管圣马力诺只有2.5万人口,汽车却多达5万辆。然而,令初来乍到者迷惑不解的是,各个大小交叉路口看不见一个红绿信号灯,可是却很少有堵车现象发生。
究其原因,在于该国的道路设计科学,交通管理有方。全国的道路差不多都是环行线或者单行线,驾车者如果不进家门或停车场而一直开下去,会不知不觉地又返回出发地。各个路口都设有警示牌,上面写着的“停”字引人注目。
驾车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小路让大路,支线让主线”。国民自觉地养成了良好的出行习惯:一到路口就停车,看清楚了主干线上无车时再通过或驶入。既然形成了这么好的交通氛围,当然没有红绿灯也能保持秩序井然了。
与红绿灯说“再见”的还有挪威北部的达拉切顿镇。这里找不到收费站,无停车限制,也没有任何停车与方向标志,公路上甚至连一条线都没画。只见路面铺着整整齐齐的花岗岩鹅卵石,汽车在上面从容不迫地行驶着。
“事实证明,取消红绿灯效果明显,交通事故大幅度下降。”主持这项设计的荷兰交通学专家蒙德曼先生指出,“由于法规的增加,人们对于个人责任的感觉日趋看重。随着红绿灯的取消,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贴他人’正逐渐地成为自觉行为。”
最近,蒙德曼先生又来到德国的波荷蒙特镇,帮助镇政府对所有路口进行整理,拆除红绿灯等交通标志。据说欧盟对这项试点工作十分支持,拨款120万欧元。
现在,镇上的居民通过友好的手势交流沟通,在道路上行走时互相礼让。司机要转弯时,总是先尽责地把手臂高高举起,另外常常向行人点头或挥手示意。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整个镇子充满着温馨友善的和谐气氛。实践表明,此举卓有成效地减少了交通隐患,使道路更加安全通畅。
室内安装红绿灯
英国王室经常在温萨宫的宴会大厅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设在大厅楼下几百米处的厨房在烹制好菜肴之后,用餐车将其送到宴会大厅旁的备餐间,由那里的厨师负责摆放和装饰。在一切就绪后,主管会启用大厅门外的红绿信号灯。一看见绿灯亮起,服务员便齐头并进,同时上菜。由于一切都有条不紊,众多餐桌在短时间里都能全部上齐菜,保证了热菜热汤。
美国电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拥有一套价值800万美元的豪宅,屋内建有一流的家庭影院和其他设施。他和家人使用9辆汽车,加上进出他家的演艺界人士和社会名流乘坐的车辆,因此整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为了维护交通安全,斯皮尔伯格专门在豪宅里安装了红绿信号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