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艺术热现象的逐步升温,社会竞争的急剧加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茫然,人生现、世界观呈不稳定状态,艺术类大学生非理性行为频发。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学科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学习上丧失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
报考艺术类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而是为了得到一张大学本科的文凭,毕业后也并不想从事有关于艺术类专业的工作,抱着这种思想,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整日无事可做,游手好闲,遲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习上文化功底不足,缺失学习的能力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文化功底相对较落,缺乏学习能力,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考虑问题缺乏思想深度。因此,文化基础薄弱是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之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自由,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下降,出现“不会学,学不会”的状况。
三、学习上片面追求实效,缺乏学习的兴趣
艺术类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会在外代课或者搞设计到公司实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情节浓厚,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学的东西不实用,与社会脱轨,对老师课堂上的知识缺乏兴趣,片面追求实效,忽视了基础的重要性。
四、生活上自我意识突出,集体观念淡漠
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片面强调个性化发展,比较生自我意识突出,约束能力较差,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漠,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它领域的突出能力,而不太注重协力合作。因此,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五、生活上就业心理困惑,自我评价失调
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难,这个择业的过程里,许多艺术类学生面对社会上的挫折和问题,出现的心理问题甚为严重。由于没有很好的认清当前形势,对自己的定位及评价不够确切,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择业的时候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最终导致失业,也引发艺术类大学生的挫败感和自卑感,从而产生非理性行为。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管理方法,探索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管理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因材施教,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要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在管理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同时又不让艺术类学生感到被全校孤立和歧视。千万不能用固化的模式去套艺术类学生,容忍并且适当的给他们空间去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我们应该通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成绩要求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内涵提升。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理论。艺术生对专业的需求大于对其他任何知识的渴望,这导致大部分艺术生连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大量的人文知识。在学习待遇上与文理科学生一视同仁,在成绩要求上与文理生区别对待,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内涵提升。
3、重视艺术人格的锻炼,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加强艺术人格的锻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艺术类学生的人生是感性的,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除了感性还有更多的骄傲自大,功利问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应该开展新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好的去引导艺术类大学生。从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摸底情况来看,其人文知识的贫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针对此现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艺术类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上,注重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尽可能地结合其专业特色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六、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是具有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求知欲望。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价值、尊严、人格,认同艺术类大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选择的目标,鼓励他们去创新,合理诱导他们约束自身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养成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优良品德,并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因势育才,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创新,帮助他们走出非理性行为的误区。
基金项目:2008年湖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青年工作项目(08E11)。
参考文献:
[1]陈莉,周兰.大学生非理性行为探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4(6).
[2]岳娜.试论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J].网络财富,2009(15).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一、学习上丧失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
报考艺术类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而是为了得到一张大学本科的文凭,毕业后也并不想从事有关于艺术类专业的工作,抱着这种思想,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整日无事可做,游手好闲,遲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习上文化功底不足,缺失学习的能力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文化功底相对较落,缺乏学习能力,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考虑问题缺乏思想深度。因此,文化基础薄弱是在艺术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之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自由,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下降,出现“不会学,学不会”的状况。
三、学习上片面追求实效,缺乏学习的兴趣
艺术类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会在外代课或者搞设计到公司实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情节浓厚,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学的东西不实用,与社会脱轨,对老师课堂上的知识缺乏兴趣,片面追求实效,忽视了基础的重要性。
四、生活上自我意识突出,集体观念淡漠
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等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片面强调个性化发展,比较生自我意识突出,约束能力较差,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漠,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重视个人在专业以及其它领域的突出能力,而不太注重协力合作。因此,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五、生活上就业心理困惑,自我评价失调
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难,这个择业的过程里,许多艺术类学生面对社会上的挫折和问题,出现的心理问题甚为严重。由于没有很好的认清当前形势,对自己的定位及评价不够确切,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择业的时候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最终导致失业,也引发艺术类大学生的挫败感和自卑感,从而产生非理性行为。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管理方法,探索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管理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因材施教,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要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在管理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同时又不让艺术类学生感到被全校孤立和歧视。千万不能用固化的模式去套艺术类学生,容忍并且适当的给他们空间去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我们应该通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成绩要求上区别对待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内涵提升。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理论。艺术生对专业的需求大于对其他任何知识的渴望,这导致大部分艺术生连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大量的人文知识。在学习待遇上与文理科学生一视同仁,在成绩要求上与文理生区别对待,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内涵提升。
3、重视艺术人格的锻炼,增强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加强艺术人格的锻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艺术类学生的人生是感性的,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除了感性还有更多的骄傲自大,功利问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应该开展新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好的去引导艺术类大学生。从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摸底情况来看,其人文知识的贫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针对此现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艺术类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上,注重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尽可能地结合其专业特色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
六、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是具有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求知欲望。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价值、尊严、人格,认同艺术类大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选择的目标,鼓励他们去创新,合理诱导他们约束自身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养成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优良品德,并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因势育才,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创新,帮助他们走出非理性行为的误区。
基金项目:2008年湖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青年工作项目(08E11)。
参考文献:
[1]陈莉,周兰.大学生非理性行为探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4(6).
[2]岳娜.试论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J].网络财富,2009(15).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