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本格风”音乐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纽约的非洲裔青年人创造了Hip hop文化,以表达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如地位卑微、穷困潦倒、权利缺失等等。这种文化包括涂鸦、服饰、语言、音乐等,在促进美国底层青年自我界定和群体凝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坦桑尼亚开启市场经济时代。Hip hop音像制品在这个时期大量涌进坦桑尼亚市场。而曾经旅居或留学于西方的坦桑尼亚青年,也在回国后推动了Hip hop文化的本土传播。青年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持悦纳的态度。在坦桑尼亚,早期的Hip hop艺人都是直接仿效美国模式,用英语演唱。后来,热衷于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国语)或不精通英语的新生代音乐人,开始尝试用斯瓦希里语创作并演唱, 并把夹杂英语、俚语或部族语言的个别词汇隐喻作为艺术手段。之后,越来越多的本土文化元素出现在这一新兴音乐类型中,使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最终被贴上鲜明的坦桑尼亚标签——“本格风”(Bongo Flava)。
  90年代至今,坦桑尼亚“本格风”流行浪潮声势日渐浩大。由于斯瓦希里语是东非地区的通用语,所以“本格风”音乐也迅速席卷了坦桑尼亚邻国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等国家。
  “本格风”音乐的名字由斯瓦希里语词Bongo和外来词Flava(英语Flavor)组成。在标准斯瓦希里语中, Bongo的本义是“大脑”, 引申义是“智慧”。这里的Bongo一词并不是简单地说明创作和理解“本格风”歌曲需要“智慧”,而是指“若想在坦桑尼亚的大都市生活,就要为谋生而劳神;没有智慧和经验,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繁华都市”。Bongo在斯瓦希里语俚语中曾一度借指“达累斯萨拉姆市”, 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该俚语词汇的意思也转为“坦桑尼亚”。因此,Bongo Flava就是指反映坦桑尼亚生活现实并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歌曲。
  现今,“本格风”音乐已经不等同于Hip hop,它的后期发展也受到R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