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重阳的由来
重阳又称重九,节期为夏历每年九月初九,是华夏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节日。自太古时代起,华夏民族就有一种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日期和月份均为阳数“九”,故被称为“重阳”。如魏文帝曹丕就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二、 重阳节的节物风俗
古人以为: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之处,且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故重阳时节正宜登临高处,以收获健康与好运;秋菊自古被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是医学上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重阳时节恰逢秋菊盛开,正宜赏菊、饮菊花酒,以祛湿除寒;而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消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了重阳时节避疫消灾的必备物品。
1. 赏——赏霜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也因其品格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盛放,故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2. 山——登高赏秋。
重阳登高,意在避疫强身,而山顶视野开阔,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古时重阳登高,人们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各式野宴。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要登临高处。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3. 糕——食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其为“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地方还在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4. 佩——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有温中、止痛、理气、治寒驱毒等功效。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重阳之日,人们纷纷采摘其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香囊,或佩戴于臂,或插戴于发。佩茱萸是重阳最有特色的节俗,因此重阳节也称为“茱萸节”,登高野宴也称为“茱萸会”。
5. 敬——敬长者。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更是长寿之草,再加上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拜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其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三、关于重阳节的轶事
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有“孟嘉落帽”“白衣送酒”等。
孟嘉落帽: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鲜洁、穿戴齐整,宾主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孟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了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桓温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另一位著名文人孙盛作文章嘲笑他。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白衣送酒: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末乱世,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腐败,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在宅旁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并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传诵的名句。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清贫,时常缺酒。某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正当陶渊明百无聊赖之时,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特地派人送酒来给陶渊明。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后来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示朋友间雪中送炭的情谊,也可指代赏菊、饮酒的行为。
四、重阳诗词欣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唐·王昌龄《九日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宋·晏几道《阮郎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重阳又称重九,节期为夏历每年九月初九,是华夏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节日。自太古时代起,华夏民族就有一种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日期和月份均为阳数“九”,故被称为“重阳”。如魏文帝曹丕就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二、 重阳节的节物风俗
古人以为: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之处,且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故重阳时节正宜登临高处,以收获健康与好运;秋菊自古被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是医学上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重阳时节恰逢秋菊盛开,正宜赏菊、饮菊花酒,以祛湿除寒;而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消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了重阳时节避疫消灾的必备物品。
1. 赏——赏霜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也因其品格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盛放,故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2. 山——登高赏秋。
重阳登高,意在避疫强身,而山顶视野开阔,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古时重阳登高,人们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各式野宴。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要登临高处。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3. 糕——食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其为“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地方还在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4. 佩——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有温中、止痛、理气、治寒驱毒等功效。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重阳之日,人们纷纷采摘其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香囊,或佩戴于臂,或插戴于发。佩茱萸是重阳最有特色的节俗,因此重阳节也称为“茱萸节”,登高野宴也称为“茱萸会”。
5. 敬——敬长者。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更是长寿之草,再加上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拜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正式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其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三、关于重阳节的轶事
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有“孟嘉落帽”“白衣送酒”等。
孟嘉落帽: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鲜洁、穿戴齐整,宾主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孟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了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桓温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另一位著名文人孙盛作文章嘲笑他。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白衣送酒: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末乱世,他因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腐败,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在宅旁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并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传诵的名句。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清贫,时常缺酒。某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正当陶渊明百无聊赖之时,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特地派人送酒来给陶渊明。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后来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示朋友间雪中送炭的情谊,也可指代赏菊、饮酒的行为。
四、重阳诗词欣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唐·王昌龄《九日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宋·晏几道《阮郎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