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已存在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危机防控对策,结合武汉科技大学数字化医疗管理服务及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构建了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提出了一种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多校区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近年来,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就业求职、学业功课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引发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频繁。例如:2011年5月15日,一名中山大学一年级女生跳楼身亡;2011年5月8日,一名中南大学男生持刀杀害外国语学院一名女生后自杀;2011年5月20日,一名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的女生从15号楼7楼跳下不治身亡; 2011年5月18日,一名中国地质大学的女生因面临毕业压力,从综合楼7楼跳楼自杀。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比较集中的月份是4-6月份,而且女生多于男生,重点院校多于一般院校,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高于单一校区办学的高校。大学生自杀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受挫、恋爱受挫、就业受挫、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经济困难这六大方面[1]。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严重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与大学兴建新校区及多校区办学相关[1]。多校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区多,分布广,导致信息反应慢,心理危机干预效率低。多个校区、又不集中是多校区高校的主要特点。这些学校常常是在郊外建有新校区,将一、二年级大学生放在这种相对封闭的新校区中,晚上很难见到教师和班主任,一些非常态的思想情绪变化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武汉科技大学有黄家湖、青山、洪山、3个校区,黄家湖新校区与青山校区之间相隔近30公里,学校开设一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要分别进行,遇到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专业人员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势必影响效果与效率。二是机制有疏漏,专业人员不足,心理干预手段落后。多校区高校大多规模大,在校学生多。限于人员编制,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显得不足,常常一个校区只有一个人,甚至几个校区才一人。由于心理辅导人员在校区间来回奔波,导致在某一校区内的实际辅导时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和信息技术,各校区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学生的情况不能通过网络技术及时反馈,师生之间缺乏顺畅的双向交流,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得到有效干预的重要原因。因此,着力构建新型的针对多校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2]。
一、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010武汉科技大学中国联通等签约,募集资金共建“武汉科技大学数字化校园”,其中包括医疗管理服务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包括三个子系统:心理咨询教育子系统、心理危机预警子系统和心理危机干预子系统。心理咨询教育子系统是心理危机管理的的基础部分,该子系统一方面用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用于发现处于潜在危机中的个体, 以便及时预警和干预。心理危机预警子系统是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的枢纽部分,通过预警模块的信息收集和模糊评判功能,可以確定危机对象,根据评判标准发出危机警报。心理危机干预子系统则提出干预策略和治疗方案,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协同工作。本系统的硬件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实施,选取的主服务器为IBM_X3850,操作系统为ESX server 3.5虚拟机软件,可在MS Windows界面下管理各校区心理危机管理客户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设计成心理咨询教育模块、预警信息模块、预警分析模块、应急处理模块等四大模块。
心理咨询教育模块设有“心理咨询”、“ 心理测验”、“ 网上心理课堂”等专栏网页。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机,通过专用服务器开设“心理咨询”网页并且链接各优秀“心理咨询”网站,宣传心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一些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把心理状态和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 进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心理测试”网页,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在线心理测验,数据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所设“网上心理课堂”,可以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预警信息模块主要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如设置有班级心理安全报表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学生旷课信息、受处分学生信息、个体遭遇性息等等[3]。通过数据库,可以实现动态信息管理,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专人加以维护和管理。
预警分析模块主要由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成。通过模糊推理和评判,可以得到每个学生心理预警等级的隶属度,从而对危机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评估。指标体系是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部分,一是要选择灵敏度高的指标,二是选择代表性好的指标,三是要突出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工作经验,我们设置了A情绪指标;B学习指标;C人际交往指标;D生理指标;E家庭背景指标等五大指标[5]。评估模型是反映预警信号输入与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将A、B、C、D、E五大指标作为预警分析模块的输入,通过模糊分析,得到预警系数的隶属度,通过与警报阀值比对,可激活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系数处于不同的区域,则发出不同等级的警报。
应急处理模块通过软件中事先准备好在各种危机条件下的应急对策方案,一旦预警信号模块发出危机警报,则可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等级,采用相应的对策,包括处置机构、制度保证(如汇报制度、鉴定制度和转介制度)、人员到位、技术支持(救援设施)等,从而避免危机扩大,防止危机升级,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警。通过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早期预测,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四级预警网络
通过构建“学生班-院系-校区-学校”四级预警网络,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反馈和联动干预。信息反馈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普测,筛选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二是院系、班级反馈的心理危机信息;三是通过咨询、交流获得的信息。
学生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配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是提高预警效能的必要措施。心理委员选择有良好心理素质且遵守保密原则的学生担任,可以快速反馈信息。
院系级:主要是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和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接触密切,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经过培训就能够了解预警对象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学校专门机构提供预警信息,并可以对预警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校区级:主要为校区学生工作主管及校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他们负责开展心理测试工作,筛选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并对校区所属各学院的心理联络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危机征兆发生时,还能在一定时间内调动人员或资源来应对危机。
(二)确定预警对象,建立预警信息
预警对象包括个体对象和群体对象。群体对象涵盖贫困生、新生、毕业生、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等;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如某些学生个体人格特征是抑郁或内向,行为上冲动或反常。因此重点预警对象的信息库应包括[5]:①大一新生中的部分学生;通过心理普测,可以识别出其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②毕业生的部分学生;毕业生面临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竞争,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③学习困难、经济贫困、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④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重点高危人群。⑤部分优秀生;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值高,有时处于功利目的与平常心态的矛盾冲突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应激问题。预警对象信息库是动态变化的,可通过四级网络的有效运作,进行动态录入、动态管理。
(三) 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
心理危机的预警,是通过心理信息与指标体系的比对,并分析预警对象与危机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才能作出评估。根据郭兰等人观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6]: ①个体发展状态指标:包括学习动力、成绩、成长机遇、个体特征等;②社会环境指标:包括与父母的关系;教养环境,对社会的满意度等;③人际交往指标:包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④负性情绪指标: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刺激源,躯体症状等。
总之,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和实施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必须围绕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做诸多的努力,例如要在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的建设、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预警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快速的、准确的、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并发挥作用。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多校区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近年来,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就业求职、学业功课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引发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频繁。例如:2011年5月15日,一名中山大学一年级女生跳楼身亡;2011年5月8日,一名中南大学男生持刀杀害外国语学院一名女生后自杀;2011年5月20日,一名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的女生从15号楼7楼跳下不治身亡; 2011年5月18日,一名中国地质大学的女生因面临毕业压力,从综合楼7楼跳楼自杀。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比较集中的月份是4-6月份,而且女生多于男生,重点院校多于一般院校,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高于单一校区办学的高校。大学生自杀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受挫、恋爱受挫、就业受挫、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经济困难这六大方面[1]。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频频出现,严重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与大学兴建新校区及多校区办学相关[1]。多校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区多,分布广,导致信息反应慢,心理危机干预效率低。多个校区、又不集中是多校区高校的主要特点。这些学校常常是在郊外建有新校区,将一、二年级大学生放在这种相对封闭的新校区中,晚上很难见到教师和班主任,一些非常态的思想情绪变化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武汉科技大学有黄家湖、青山、洪山、3个校区,黄家湖新校区与青山校区之间相隔近30公里,学校开设一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要分别进行,遇到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或干预,专业人员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势必影响效果与效率。二是机制有疏漏,专业人员不足,心理干预手段落后。多校区高校大多规模大,在校学生多。限于人员编制,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显得不足,常常一个校区只有一个人,甚至几个校区才一人。由于心理辅导人员在校区间来回奔波,导致在某一校区内的实际辅导时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和信息技术,各校区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学生的情况不能通过网络技术及时反馈,师生之间缺乏顺畅的双向交流,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得到有效干预的重要原因。因此,着力构建新型的针对多校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2]。
一、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010武汉科技大学中国联通等签约,募集资金共建“武汉科技大学数字化校园”,其中包括医疗管理服务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包括三个子系统:心理咨询教育子系统、心理危机预警子系统和心理危机干预子系统。心理咨询教育子系统是心理危机管理的的基础部分,该子系统一方面用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用于发现处于潜在危机中的个体, 以便及时预警和干预。心理危机预警子系统是心理危机管理系统的枢纽部分,通过预警模块的信息收集和模糊评判功能,可以確定危机对象,根据评判标准发出危机警报。心理危机干预子系统则提出干预策略和治疗方案,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协同工作。本系统的硬件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实施,选取的主服务器为IBM_X3850,操作系统为ESX server 3.5虚拟机软件,可在MS Windows界面下管理各校区心理危机管理客户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设计成心理咨询教育模块、预警信息模块、预警分析模块、应急处理模块等四大模块。
心理咨询教育模块设有“心理咨询”、“ 心理测验”、“ 网上心理课堂”等专栏网页。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机,通过专用服务器开设“心理咨询”网页并且链接各优秀“心理咨询”网站,宣传心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一些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把心理状态和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 进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心理测试”网页,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在线心理测验,数据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所设“网上心理课堂”,可以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预警信息模块主要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如设置有班级心理安全报表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学生旷课信息、受处分学生信息、个体遭遇性息等等[3]。通过数据库,可以实现动态信息管理,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专人加以维护和管理。
预警分析模块主要由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成。通过模糊推理和评判,可以得到每个学生心理预警等级的隶属度,从而对危机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评估。指标体系是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部分,一是要选择灵敏度高的指标,二是选择代表性好的指标,三是要突出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工作经验,我们设置了A情绪指标;B学习指标;C人际交往指标;D生理指标;E家庭背景指标等五大指标[5]。评估模型是反映预警信号输入与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将A、B、C、D、E五大指标作为预警分析模块的输入,通过模糊分析,得到预警系数的隶属度,通过与警报阀值比对,可激活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系数处于不同的区域,则发出不同等级的警报。
应急处理模块通过软件中事先准备好在各种危机条件下的应急对策方案,一旦预警信号模块发出危机警报,则可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等级,采用相应的对策,包括处置机构、制度保证(如汇报制度、鉴定制度和转介制度)、人员到位、技术支持(救援设施)等,从而避免危机扩大,防止危机升级,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警。通过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早期预测,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立四级预警网络
通过构建“学生班-院系-校区-学校”四级预警网络,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反馈和联动干预。信息反馈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普测,筛选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二是院系、班级反馈的心理危机信息;三是通过咨询、交流获得的信息。
学生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配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是提高预警效能的必要措施。心理委员选择有良好心理素质且遵守保密原则的学生担任,可以快速反馈信息。
院系级:主要是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和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接触密切,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经过培训就能够了解预警对象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学校专门机构提供预警信息,并可以对预警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校区级:主要为校区学生工作主管及校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他们负责开展心理测试工作,筛选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并对校区所属各学院的心理联络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危机征兆发生时,还能在一定时间内调动人员或资源来应对危机。
(二)确定预警对象,建立预警信息
预警对象包括个体对象和群体对象。群体对象涵盖贫困生、新生、毕业生、单亲或离异家庭子女等;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如某些学生个体人格特征是抑郁或内向,行为上冲动或反常。因此重点预警对象的信息库应包括[5]:①大一新生中的部分学生;通过心理普测,可以识别出其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②毕业生的部分学生;毕业生面临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竞争,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③学习困难、经济贫困、情感受挫、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④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重点高危人群。⑤部分优秀生;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值高,有时处于功利目的与平常心态的矛盾冲突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应激问题。预警对象信息库是动态变化的,可通过四级网络的有效运作,进行动态录入、动态管理。
(三) 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
心理危机的预警,是通过心理信息与指标体系的比对,并分析预警对象与危机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才能作出评估。根据郭兰等人观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6]: ①个体发展状态指标:包括学习动力、成绩、成长机遇、个体特征等;②社会环境指标:包括与父母的关系;教养环境,对社会的满意度等;③人际交往指标:包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④负性情绪指标: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刺激源,躯体症状等。
总之,多校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和实施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必须围绕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做诸多的努力,例如要在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的建设、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预警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快速的、准确的、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并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