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是议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决定的。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读后感,是读后产生的感想。重点是感,而不是读,也不是引感物。这就决定了写读后感的基本套路。
一、认真读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二、亮明基本观点,最佳角度去立意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读后感的写作应选取“最佳角度”,所谓“最佳角度”就是自己感受最深、最可能写出独特见解、最有现实意义的感想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最佳角度”、“最佳立意”。作者认为选取最佳角度必须认真研读原文,读懂、读通文本;正确处理“读”与“感”二者的轻重比例关系;挖掘文本寓意,寻找有感而发的对应点;抒发的感想要体现时代精神……作者强调写读后感不能贪多务全,分散笔墨,泛泛而谈,而应指导学生在诸多感受中选择感触最深、最能写出独特见解、最有现实意义的最佳角度去立意。
三、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 。“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 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四、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写读后感,总是“有感”而发,重在写感想、谈体会,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表达真实的感情,用真情去打动读者,使人觉得真实可信,贴切自然。这个实际既可以是当前的社会实际,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比如,有一篇《读〈雷锋的故事〉有感》的文章,作者在赞扬雷锋是我们前进路上一支闪光的路标以后这样写道:“但是,有些青年人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就自以为‘看透’了一切,讲‘实惠’,‘向钱看’,追求物质享受,这和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相比,是何等的狭隘啊!”文章批评了社会上有些青年胸无大志,醉心于物质享受的错误思想,表达了作者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联系社会实际。
社会风气的好坏,周围的人或事往往给你很深的印象。经过认真阅读,已经找到最能触动你情思的“感点”,是这个“感点”引起了你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那么,只要将联系起来的生活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写出来,就是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联系,自然亲切,内容丰厚,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五、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要在“议”上下功夫。如何“议”实际上就是如何“借题发挥”。这借题发挥的“题”,一定要出自阅读材料,但是同一阅读材料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感发点即“感点”,以引出不同的主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如果给它归类的话,大体应分在议论文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议论文太难了不必撑握,读后感比议论文要简单的多。读后感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六、写读后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有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
一、认真读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二、亮明基本观点,最佳角度去立意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读后感的写作应选取“最佳角度”,所谓“最佳角度”就是自己感受最深、最可能写出独特见解、最有现实意义的感想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最佳角度”、“最佳立意”。作者认为选取最佳角度必须认真研读原文,读懂、读通文本;正确处理“读”与“感”二者的轻重比例关系;挖掘文本寓意,寻找有感而发的对应点;抒发的感想要体现时代精神……作者强调写读后感不能贪多务全,分散笔墨,泛泛而谈,而应指导学生在诸多感受中选择感触最深、最能写出独特见解、最有现实意义的最佳角度去立意。
三、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 。“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 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四、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写读后感,总是“有感”而发,重在写感想、谈体会,所以一定要联系实际,表达真实的感情,用真情去打动读者,使人觉得真实可信,贴切自然。这个实际既可以是当前的社会实际,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比如,有一篇《读〈雷锋的故事〉有感》的文章,作者在赞扬雷锋是我们前进路上一支闪光的路标以后这样写道:“但是,有些青年人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就自以为‘看透’了一切,讲‘实惠’,‘向钱看’,追求物质享受,这和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相比,是何等的狭隘啊!”文章批评了社会上有些青年胸无大志,醉心于物质享受的错误思想,表达了作者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联系社会实际。
社会风气的好坏,周围的人或事往往给你很深的印象。经过认真阅读,已经找到最能触动你情思的“感点”,是这个“感点”引起了你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那么,只要将联系起来的生活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写出来,就是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联系,自然亲切,内容丰厚,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五、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要在“议”上下功夫。如何“议”实际上就是如何“借题发挥”。这借题发挥的“题”,一定要出自阅读材料,但是同一阅读材料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感发点即“感点”,以引出不同的主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如果给它归类的话,大体应分在议论文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议论文太难了不必撑握,读后感比议论文要简单的多。读后感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六、写读后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有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