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新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未来工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在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优化结构是关键。真正完成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为河南振兴提供竞争力和支撑力。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河南省 新型工业化 产业升级 中原崛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河南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新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未来工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要求和新技术基础,要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工业原材料等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给企业生产中的经营决策提出难题。
第二,市场消费需求向科技含量高、产品针对性强、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第三,伴随我国继续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措施,国家逐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对技术创新、新能源推广利用的鼓励、激励措施,积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特色化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提倡绿色工业、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改革方向。
第四,河南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加深,逐渐显现。
鉴于此,我省“十二五”规划的中强调,人均资源少、经济增长长期粗放的河南,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河南省发展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2005年,河南省跨入新型工业大省行列,工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全省的工业发展还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等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
河南工业一直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为主,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企业中间消耗过大,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艰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层次不高等方面。
(二)企业组织结构小型分散居多。
河南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工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三)缺乏科技创新
河南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
因此,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结构是第一要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
三、河南省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措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在几条战线同时作战。结合我省省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提高设计水平、大型装备产品智能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参与、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实现高质、高端、高效,才可能继续胜任我们的“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
河南有三个产业可以做大做强:一是新能源装备,比如特高压输送电装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二是专用智能设备,如大型矿产开采智能化装备;三是轨道交通设备。与此同時还可以着重培育几类产业:一是环保项目;二是智能仪器仪表;三是民生装备,如开发大型的智能化农业机械、粮食食品机械等。
(二)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以高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密集、创新性强、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其成效有目共睹,是行业和地区竞争的高地。发展上所谓“优先”,就是在选择排序上、资源配置上都应优先。
注重扩大高端消费品的工业生产规模,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我省确立的扩大中高端消费品工业规模的思路,食品工业强市计划,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建设、中西部最大的轻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体现了我省“十二五”期间推進新型工业化的结构性思路。
(三)加大发展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介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会展业等,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如文化产业、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现代远程教育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企业用于生产环节的物质消耗将越来越少,而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策划、包装、宣传、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多,产品的附加值将主要体现在这些扩展环节上,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向更加专业化扩张。
河南省2009年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4.7%,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据统计,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就业增长两个百分点,发展服务业自然有利于解除我省“就业难”的桎梏。另一方面,金融、物流和旅游已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因此,现代服务业必须迎头赶上。
(四)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产业集聚区作为先进产业集中区、科技创新试验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地位。应立足省情区情,着眼长远发展,摒弃传统粗放模式,积极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战略。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我省不断推进企业和项目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截止2011年,我省已确定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38.70亿元;至9月末,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91.20平方公里。大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产业集聚区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力,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919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3243个。制造业投资,尤其制造业中的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集聚区的发展实力,促进河南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完成投资4428.54亿元,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66.4%,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和0.1个百分点。
总之,在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优化结构是基础工程,是关键动作,是内涵所在,将伴随始终。真正完成结构优化,才能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竞争力和支撑力。
为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就要求在推进全省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选择新的工业发展路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网. www.ha.stats.gov.cn.
[2]蔡建霞,刘荷芬,张红,王玉霞. 河南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与对策研究,2006,(1).
[3]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人文地理.2012.27(3).
关键词:河南省 新型工业化 产业升级 中原崛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河南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新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未来工业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要求和新技术基础,要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工业原材料等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给企业生产中的经营决策提出难题。
第二,市场消费需求向科技含量高、产品针对性强、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第三,伴随我国继续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措施,国家逐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对技术创新、新能源推广利用的鼓励、激励措施,积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特色化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提倡绿色工业、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改革方向。
第四,河南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加深,逐渐显现。
鉴于此,我省“十二五”规划的中强调,人均资源少、经济增长长期粗放的河南,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二、河南省发展新型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2005年,河南省跨入新型工业大省行列,工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全省的工业发展还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等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
河南工业一直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为主,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企业中间消耗过大,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艰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层次不高等方面。
(二)企业组织结构小型分散居多。
河南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工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三)缺乏科技创新
河南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
因此,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结构是第一要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主攻方向。
三、河南省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措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在几条战线同时作战。结合我省省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壮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提高设计水平、大型装备产品智能化,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参与、改造和带动。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实现高质、高端、高效,才可能继续胜任我们的“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
河南有三个产业可以做大做强:一是新能源装备,比如特高压输送电装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二是专用智能设备,如大型矿产开采智能化装备;三是轨道交通设备。与此同時还可以着重培育几类产业:一是环保项目;二是智能仪器仪表;三是民生装备,如开发大型的智能化农业机械、粮食食品机械等。
(二)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以高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密集、创新性强、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其成效有目共睹,是行业和地区竞争的高地。发展上所谓“优先”,就是在选择排序上、资源配置上都应优先。
注重扩大高端消费品的工业生产规模,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我省确立的扩大中高端消费品工业规模的思路,食品工业强市计划,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建设、中西部最大的轻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体现了我省“十二五”期间推進新型工业化的结构性思路。
(三)加大发展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中介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会展业等,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如文化产业、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现代远程教育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企业用于生产环节的物质消耗将越来越少,而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策划、包装、宣传、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多,产品的附加值将主要体现在这些扩展环节上,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向更加专业化扩张。
河南省2009年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4.7%,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据统计,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就业增长两个百分点,发展服务业自然有利于解除我省“就业难”的桎梏。另一方面,金融、物流和旅游已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因此,现代服务业必须迎头赶上。
(四)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产业集聚区作为先进产业集中区、科技创新试验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地位。应立足省情区情,着眼长远发展,摒弃传统粗放模式,积极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战略。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我省不断推进企业和项目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截止2011年,我省已确定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01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38.70亿元;至9月末,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91.20平方公里。大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产业集聚区优势产业的集聚能力,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9196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3243个。制造业投资,尤其制造业中的高成长性产业投资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增强了集聚区的发展实力,促进河南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1~11月,全省产业集聚区制造业完成投资4428.54亿元,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66.4%,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和0.1个百分点。
总之,在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优化结构是基础工程,是关键动作,是内涵所在,将伴随始终。真正完成结构优化,才能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竞争力和支撑力。
为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就要求在推进全省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选择新的工业发展路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网. www.ha.stats.gov.cn.
[2]蔡建霞,刘荷芬,张红,王玉霞. 河南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与对策研究,2006,(1).
[3]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人文地理.2012.27(3).